新华社信息哈尔滨6月15日电 (记者李建平、马晓成) 过去一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同比下降28.6%,但14日出席第三届中国—欧亚经济联盟合作高层智库论坛的中外专家对此并不悲观,他们认为,这是中俄经贸合作在新环境下步入“战略调整期”的结果。
本届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26家研究机构和欧亚经济联盟国家20家智库的80多名专家学者。
“单就经济而言,中俄两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程亦军分析说,从外部环境看,中俄两国共同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一些区域性灾难和危机消耗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动能,世界经济需要较长时间的疗养和修复。
从中俄两国自身看,俄罗斯告别了经济发展“黄金十年”;中国经济也进入“新常态”。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去年在《俄罗斯报》上发表文章,多次使用“新常态”来概括形容目前俄罗斯所处的外部世界。他还在文章中指出,在讨论全球现今以及未来面临的问题时,人们开始更为频繁地使用“新常态”。
虽然外部环境变化给中俄双边贸易带来影响,但中俄两国在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也不容忽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当前中俄经贸主要依赖货物贸易,阻碍了两国贸易额扩大。
“中俄经贸合作现状和前景并不令人悲观和沮丧,中俄经贸合作正在健康地向前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孙长栋说。
孙长栋表示,虽然去年中俄经贸额在数字上不太好看,但两国经贸规模和质量在提升,合作领域也从商贸、能源等大项目向金融、农业等领域拓展,两国在多个合作领域合作层次在不断加深。
今年4月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共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确有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所致,双边贸易的规模和质量其实没有减少,反而提升。比如,去年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8%。
多位受访中外专家在谈到中俄经贸发展前景时指出,经过多年发展,中俄经济合作已经逐渐成熟和稳定,正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调整和过渡。未来一个时期,两国经济合作重点不应该放在规模上,而应该放在质量上,即双边合作如何有效推动和促进彼此经济创新,提高各自经济发展质量。
程亦军建议,中俄在继续发展和扩大能源、机电、服装鞋帽等传统贸易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共享经济改革中不断形成的经验和成果,在经济政策上互相协调和借鉴,更加注重科技领域、金融领域、农业领域和创新经济领域的合作。
“今年以来,中国和俄罗斯双边贸易回稳向好。预计全年双边贸易有望延续增长态势。”中国商务部欧亚司司长凌激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俄贸易回稳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快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