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助推中国桥梁“出海”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06-30 14:21:00

新华社信息广州6月30日电 (记者周强) 28日晚上11点30分,港珠澳大桥CB04标,两台桥面吊机开始同步缓慢提升。最后一块长8.6米,重180吨的合龙段钢箱梁进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合龙口。29日上午10时20分,在现场一个简单的仪式上,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宣布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合龙段开焊,标志着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它集桥、岛、隧道于一体,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

朱永灵表示,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海域,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以及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口岸和连接线。其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是长约29.6公里的桥—岛—隧集群的主体工程,它包含约6.7公里沉管隧道和22.9公里跨海桥梁,以及为实现桥梁和隧道转换而修建的海中人工岛。

此次合龙的主体桥梁工程包括3座通航孔桥——九洲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青州航道桥及非通航孔桥。此次合龙开焊的地点就位于桥梁中间的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上。

伶仃洋海域是全球重要的贸易航道,每天有4000多艘船只穿行。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韦东庆说,这里海域环境复杂,台风频繁,大桥既要抗震,又要御风,还要防海水腐蚀。由于既有工程实例少,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可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

韦东庆说,要克服恶劣的外海施工条件,建设一座同时满足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标准体系,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的巨大跨海通道,建设者们创造性地实践了“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的设计理念,技术标准就高不就低。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也是擦亮中国制造、中国标准的过程。我们和港澳合作首创了混凝土的认证制度,港珠澳大桥每立方混凝土、每粒砂石都能溯源,都有标准。”韦东庆说,“钢箱梁的制造我们也同样首创出港珠澳大桥的标准,而且这种标准已获得国际认可,美国纽约一座大桥就用了我们的标准。我们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近23公里的桥梁,首次在桥梁工程上部结构大规模采用钢结构,用钢量达40多万吨,足以建造60座埃菲尔铁塔。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的板单元组装和焊接机器人系统,先进的超声波相控阵检测设备,工厂化的“长线”法拼装,代替了过去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成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使港珠澳大桥钢结构制造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工程勘察设计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负责人孟凡超表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摆脱了过去依靠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作业和生产方式落后的桥梁建设模式,加快了参建企业“走出去”步伐。“比如,我们钢结构的制造装备,在跟外国企业交流过程中,不用费太多口舌,他们到生产线一看,自然就竖大拇指。各种订单就源源不断进来了。”

从设计到施工,从监理到咨询,港珠澳大桥汇集了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的精英团队,成为世界桥梁界交流的技术平台,吸引了来自丹麦、美国、荷兰、英国、日本、德国、瑞士、土耳其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参与技术咨询和质量顾问工作。

不少专家表示,继“高铁出海”之后,此次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全线合龙拉通,足以表明“中国制造”的实力担当,中国“桥梁出海”之路将越走越宽,越来越获得世界的认可。

相关推荐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4月19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通过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港澳办组织的竣工验收。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周末客流创新高

记者22日从港珠澳大桥边检站了解到,上周末两天,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达10万人次,刷新了3年来的最高纪录。

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货车数量持续增长

​年关渐近,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货车数量持续增长。26日9时30分,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迎来了出境货车高峰,一辆辆载满“年货”的跨境货车,源源不断从这里快速通关,运往香港和澳门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