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北京3月9日电(记者胡璐 董雅俊 刘玉龙)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今年外贸发展目标出现了明显变化,总体目标用“进出口回稳向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取代了此前连续多年采用的量化增长指标,重点强调了“促进外贸创新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16年外贸目标出现调整,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深刻变化情况下做出的抉择。这不仅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和传统外贸转型升级背景下,对原有外贸目标压力较大这一客观事实的理性看待,更是对未来外贸发展与国内经济发展,尤其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发展的主动推进。
——外贸目标与国内经济发展相协调
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外贸转型的计量方式来看,原先的进出口量化增速目标都不再适用于当前。相反,与国内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外贸目标将给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按照基本规律,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进出口占GDP的比重有可能持续下降,根本发展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内部市场。美国、日本对出口、对整个外部市场的依赖都低于我国。另外,出口的情况也越来越取决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外贸目标表述的调整是顺势而为,且非常系统化。他认为,在我国以前的发展阶段中,引进外资占据较大比重,且计入GDP等数据考量。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竞争力大幅提高,贸易方式有了变化,比如既引进外资,同时也鼓励“走出去”,包括海外投资、并购等。随之而来的统计习惯、监管方式也应有所转变。
与此同时,当前国内进行供给侧改革,外贸企业在初期需要去除旧的、过剩的产能,加大投入进行产品升级。这虽然有利于未来发展,但过程比较艰难。如果还单纯以进出口增长数据来评价,就不够客观了。南存辉认为,基于上述原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外贸发展的引导发生明显变化,且明确提出“促进外贸创新发展”,为外贸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降成本调结构 创新贸易方式
那么,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明显,“一带一路”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我国外贸发展,确保其实现回稳向好的目标,并与国内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呢?
首先,政府与企业应共同发力“降成本”。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他表示,“降成本”不能单靠减税,应该是一个组合拳,但通过减税降费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在有效需求上下功夫。对此,南存辉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来讲是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用先进技术武装产品,并做到质量可靠、服务优良,再加上降低成本,一定是有市场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王健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贸易经济联系将更加广泛,可以通过扩大市场带动进出口发展。这也为外贸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有效需求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三,积极创新贸易方式与商业模式,发掘新的增长点。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等业内人士认为,在根基于实业的基础上,互联网技术明显起到了提高效率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张近东则建议,应通过打造“前店后仓”式的O2O商业体,实现体验、提货一站式功能和创新清关及口岸服务形式,试行“网络清关”等方式,鼓励推进跨境电商O2O模式。这一方面可将更多的品质消费留在国内,另一方面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将倒逼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