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加速度”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09-27 14:29:00

新华社信息西安9月27日电 (记者陈晨、薛天) 走进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众创空间“中科创星”,李玮琛与团队伙伴围坐在电脑前讨论正酣。

带着一款手势识别的可穿戴项目创意入驻这里创业,短短一年间,这位海归硕士的“比奇创新”公司获得了400万元人民币融资,员工发展到13人,产品也从创意变成现实,今年年底即将投入市场。

和“比奇创新”一样,借助着西安光机所提供的研发设备、人才和服务平台,100多家高科技企业从无到有,已创造出12亿元的产值,吸引4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就业。许多闪烁着创意光芒的项目在这里破茧成蝶。

这是创新为中国西部省份陕西带来的改变。这个曾经以“挖煤卖油”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能源大省,正在激活其科技资源,以搭上转型发展的快车。

不仅是在陕西,创新也是中国当下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以“创新发展·科技引领”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眼下正在西安举行,与会科学家认为,创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和“无限可能”。

“信息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动能。”工信部副部长、中科院院士怀进鹏说,2015年,信息经济占中国GDP比重已超过27%,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40%。

融合不只存在于制造业与互联网之间,军民产业之间的融合也在孕育着新的发展动力,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在中国科协年会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展上,一辆使用了军用复合材料的12米长公交车,比传统金属车辆减重4.5吨,充满电后运行距离却增加了30%。复合材料打破了原有的焊接结构,只需10天就能完成整车装配,比金属车辆减少至少5天,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军民融合让高科技不再“高冷”。从事军民融合的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志强说,公司越来越多的军用技术应用在民品行业,零距离改变着公众的生活。

在陕西西安,截至2015年底,已有从事军民科研生产配套的民口企事业单位250余家,是2010年的2.5倍,实现年营业收入约1600亿元,军民融合对当地经济转型的贡献愈加重要。

军民融合也只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一个“片段”。创新正在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并为之提供“加速度”:国产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高铁里程占世界60%以上并进军海外市场,北斗导航卫星相关产业规模超过千亿元……

这个名单还在不断加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此前曾表示,科技创新正在推动新动能不断成长、化蛹成蝶,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凤凰涅槃。

来自中国科技部的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中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50.9%增加到55.1%。而根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提高到60%。创新正在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强驱动力。的合作。

伊基亚拉举例说,中国设立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将为发展中国家在减贫、农业合作、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医疗设施、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项目支持,这些实实在在的南南合作举措展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奉献与担当。“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的努力,正日益助力南南合作的成效落在实处。”(参与记者:李斯博、金正、钱泳文、马桂花、毛鹏飞)

相关推荐
西安高新区发布若干举措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4月25日,西安高新区发布《西安高新区2025年“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举措》,相关举措从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优化,从人才引育到成果转化,全方位打通创新链条,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国(安徽)科交会征集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创历史新高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将于4月26日-2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主体和投资者将在现场直观感受一个充满生机的创新生态,以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时代“热浪”与机遇。

中关村论坛期间,陕西专家共话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董事长、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董梅,西安天翼智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研部负责人熊江荣分别参加科技转化、人才培养等相关主题的平行论坛,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商人才培养大计。3月29日,记者围绕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对他们进行了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