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厦门12月19日电 (记者黄鹏飞) “中国在过去数十年中不断减少贫困,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无疑值得东盟各国学习借鉴。”泰中文化经济协会会长颇欣·蓬拉军说。
17日,由华侨大学、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共同主办的第二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端论坛”在厦门召开。
论坛聚焦“东盟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与实施的前沿问题,吸引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多国政要、学者和企业家参与交流。
颇欣·蓬拉军表示,不少泰国经济学家表示看好中国“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特性,认为这是中国倡议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相信在不断发展的REC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合作框架下,中国和东盟可以携手带动区域繁荣。
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正式启动,双方在经贸人文合作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数据显示,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4721.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而作为中国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重要合作伙伴,东盟各国也开始更多参与到“一带一路”合作的学术研究当中。今年9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一致表明将“鼓励发挥智库、学术伙伴等研究机构的积极作用,共同开展产能合作研究并提供符合各方国家利益的政策建议。”
“东盟各国发展现状不一、社会环境不同,这更需要加强各国政府对话沟通,因地制宜,鼓励企业参加产业合作。”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认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联互通”切合了沿线各国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相信随着更多合作项目落地,将为区域稳定和发展带来更多积极因素。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中国研究所副教授冯氏惠则表示,“一带一路”的推进能为中国和东盟争取众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克服种种困境及挑战。在当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繁荣向好的基础上,双方应更多开展学术研究对话,加快制定符合新时期的合作发展措施。
论坛上,不少东盟专家积极对“一带一路”合作提出建议,如搭建“一带一路”学术对话平台、完善跨国教育人才培育机制、签署南海渔业和开发合作协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