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港澳学者走进内地学府交流“一带一路”研究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07-28 09:44:00

新华社信息西安7月28日电 (记者郭鑫) “一带一路”研究如何将历史成果与现实因素结合起来?古代丝绸之路研究如何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带着这些话题,正在西安考察的全国港澳研究会参访团一行27日走进西北大学,与该校专家进行交流研讨,为“一带一路”研究建言献策。

参访团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陈佐洱表示,香港、澳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对其如何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如何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无论是“十三五”规划还是国家相关政策都有重要论述,值得内地与港澳学界深入研究和挖掘。

西北大学作为内地西部学术重镇,对于古代丝绸之路文化、考古、人文、地理等领域都有着长期的研究传统。校长郭立宏在研讨会上介绍,在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校新近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和中亚学院,以便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顾敏康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如何在古代丝绸之路研究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古丝绸之路研究的“旧常态”迈入“一带一路”研究的“新常态”,值得学术界思考。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陈文鸿则提出了“一带一路”研究方法论问题,得到不少学者的共鸣。他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提倡的是一种共享的精神,学界不仅要熟悉中国的研究方法,也要了解国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和思路。“一带一路”研究是中外学界互通有无的好机会。

对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卢山冰说,“一带一路”研究要得到国内外学界的认同,要进行方法论的转变,比如对于中亚各国的研究,就要学习中亚学界的思路。但他也坦言,目前国内相关人才还比较少,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语言,都有所欠缺,需要不断地补足。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华晓红则表示,“一带一路”是一个内联外拓的制度设计,基础研究很重要,她建议学界将“一带”和“一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西北大学教授马莉莉则就内地与港澳学界建立“一带一路”研究联系机制提出了建议。

相关推荐
陕西西安:更多企业“坐上”中欧班列

这支穿梭于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正加快形成重要对外开放通道,不仅重构了内陆地区的物流版图,更串联起一条涵盖智能制造、现代农业、高端设备的全球产业链,助推陕西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中欧班列(西安)今年以来开行超3000列

7月4日,满载日用百货、陶瓷制品、聚酯切片等货品的X9043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鸣笛启程,一路向西驶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列车的驶出,标志着今年以来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超3000列,较2024年提前40天完成3000列大关,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陕西一位老人的红色记忆博物馆

走进陕西省咸阳市的秦都红色记忆博物馆,干净整洁的院落、古色古香的展厅,让参观者仿佛进入时空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