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三星位于天津的手机生产工厂正式关停,目前涉及人员安置接近尾声,整体保持平稳。分析师调研了解到,三星天津工厂是继去年4月深圳工厂之后,三星在华关闭的又一家生产厂。业内人士表示,三星此举并非放弃中国市场,而是为了市场转型的需要。今后类似业务转型或将在更多外企发生,由此带来人员安置及地方经济连锁反应,须力求实现平稳过渡。
三星天津手机工厂正式关闭
天津开发区一直是三星在中国投资最集中的地区。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李伟华透露,天津区域内现有10家三星系企业,累计投资超过58亿美元,占三星在华总投资的近1/5。这些企业2017年完成产值840亿元,与前两年基本持平,发展态势平稳。
人员如何安置是工厂关闭后各界关注的焦点。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有2600多名员工,再加上调整涉及的研究院部分员工,比深圳工厂关闭时的不到400人多出不少,处置难度较大。早在去年11月,三星就向员工通知了工厂即将关闭的消息。除安置补偿外,原三星手机生产一线员工愿意在三星系其他企业安置的,也将不用面试直接入职。
这已经不是三星在天津的第一次调整。此前,三星曾在天津相继投产了VCD、DVD、显像管、小型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这些产品当时具备不俗竞争力,但均已退出市场。目前,三星在天津的产业主要聚集在液晶电视、OLED显示屏、陶瓷电容、锂离子电池等。
对于工厂关停的原因,三星中国高层称这是三星“提高生产设施效率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近年来,三星在中国电信设备增长乏力已是不争的事实。最新数据显示,三星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5年前的18%降到0.8%,“电池门”更让三星的消费者信任度大幅下滑。
天风证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唐海清说,本土品牌产品的技术优势不断放大,在性价比上更为明显,相比之下三星产品更新换代迟缓。《互联网金融革命》作者、金融研究人士余丰慧表示,三星如今仅在惠州有一家工厂生产手机,三星手机去年第三季度在中国的出货量仅有60万-70万台,在华市场份额不到1%,开展调整提高效率已经不得已的选择。
三星在华投资呈现“加减”转换
三星此次调整是否会给天津及在华投资带来影响?从目前各方反馈的信息看,此次调整对原有生产配套势必会造成一定影响,但处于相对可控的状态。
中国是三星海外布局的重要一环,三星目前在中国设有包括设计、研发、采购、生产、售后在内的完整本土化体系。去年,三星在华北、华中、华东、华南、东北、西北、西南成立了7个支社,形成了集14家生产基地、10家研发基地、11家销售基地、4447家服务中心在内的完善体系。拥有约6万名员工,数量占三星全球员工的21%。
这些年,网络设备业务在三星所占比重并不高,对其调整谈不上伤筋动骨。截至2017年底,三星在华投资为312亿美元,其中半导体、液晶面板、动力电池等新技术、新项目的投资超过200亿美元,传统业务调整早已提上日程。
三星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津一直都是三星重要合作伙伴,上世纪90年代初,三星通过天津进入到中国市场,实现了在华业务的突飞猛进。“天津是三星在中国非常重要的制造基地,三星会一如既往重视尖端业务在天津的发展,拿出最好的产品参与中国市场,并对三星在中国的前景充满信心。”该负责人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机生产线关闭的同时,三星在高端产品领域持续加码。三星SDI在2017年的全球销售额为60亿美元。去年,投资8亿美元、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三星SDI二期项目与天津开发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签约仅一年,主体厂房即已建成,一条生产线完成安装,正在进行设备调试。
此外,三星电机株式会社在天津开发区投资兴建汽车用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工厂,预计明年底建成,2020年投产。建成后,天津将成为三星电机海外最大的MLCC生产基地之一。南开大学滨海研究院院长刘刚表示,MLCC是手机、电脑、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主要电子元器件,被称为“IT产业的大米”。一台智能手机需要多达1000个MLCC,一辆车则最多需要15000个MLCC。
外企在华已拉开转型大幕
三星在天津投资从手机重点转向MLCC、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领域,代表了外企在中国投资领域的转型升级,即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所转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投资不断增加。这既表明了外企对中国产业及人才环境的认可,也从中透露出更多外企或会转型调整的信号。
业界普遍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外企原有在华投资加快转型升级将是大势所趋,尤其集中在传统生产制造领域。从三星看,其在天津扎根多年,产品随市场需要不断升级。据统计,两个新项目投产后,合计产值将超过200亿元,是三星在天津手机产业产值的一倍以上。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京滨认为,手机业务表现不佳转做核心零部件,在细分领域同样占据优势,在价值链高端进行新布局,也可以让技术创造更多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来,一批知名外企来华扎根发展,深耕中国市场,其中不少企业所处行业属于传统生产制造,其自身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例如,摩托罗拉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曾是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到2006年,摩托罗拉仅天津公司的销售额就达到约100亿美元,占天津市工业产品销售额的10%以上,出口额占到天津市超过18%。但不到十年时间,随着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对手强势以及行业整体利润下滑,曾经的行业巨人轰然倒下。
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性。刘刚、余丰慧等人士认为,摩托罗拉、三星只是一个缩影,接下来几年,在中国市场发展多年的外企,除了会将部分产业向东南亚等综合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外,在华原有产业也会加速升级再造,瞄准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这一过程中将带来三方面风险:一是原工厂关停后,员工妥善安置的风险;二是原工厂配套产业链断裂风险;三是新上高端产能投资失败风险。这些风险进而可能会引发员工聚集不满,原配套工厂连锁倒闭,动摇地方经济根基等。
面对行业转型大势所趋,为尽可能减少冲击,专家建议可围绕外企在华主要聚集地自贸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等开展梳理、诊断,提前预警预判经营风险,了解外企转型升级计划,及早介入,疏解堵点。
王京滨建议,对于地方而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减少“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才是关键。只有这样,外企业务调整后,新增高端业务才能继续扎根当地,实现转型突破,培育地方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