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未来机器将更“通人性”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7-05-26 15:48:00

新华社贵阳5月26日电 (记者孟含琪、陈诺) 21世纪,高度发达的网络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便捷。在可期盼的未来,工厂里的设备和机器变得“通人性”,每台仪器都像人一样拥有“户口”,即网络地址。人类能与所有的机器自由对话,世界步入人类主宰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机共融时代……

这样对智能时代的描述并非源于畅想未来的电影,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专家杨善林针对“大数据+制造业”的未来,给出的极有信心的答案。

在正在召开的2017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利用大数据改变制造业的话题时常成为讨论热点。与会的杨善林近年来一直从事相关研究。

“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新的战略性人造资源,能不断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研发和生产过程的开放式创新水平,以及基于产品的服务化水平,优化整个制造业生态系统。”杨善林说。

5月25日,工作人员展示具有节能和收集气象信息等功能的智能路灯 记者欧东衢摄

图为5月25日工作人员展示具有节能和收集气象信息等功能的智能路灯(记者欧东衢 摄)

以智能手机的研发举例。为了设计出大众喜爱的产品,企业首先建立由极客、发烧友、开发者组成的粉丝团,根据这些粉丝的需求设计相关产品,并进行小规模的产品内测形成工程样机,再让铁杆粉丝们参与使用工程机,将体验感受和意见反馈给设计部门,快速完善后推出产品。这就是大数据在智能制造业的应用过程,企业通过手机操作系统将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企业紧密联系,形成大规模的社群,以社群反馈的大数据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进而不断地创新。

智能工厂则是对整个企业全系统全流程的颠覆。按照过去库存生产模式,以前只限于在有限的产品中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最适合的,但即便是最适合的也会与用户心中的最优选存在差别。智能工厂为弥补这个遗憾应运而生。

智能工厂借助前期交互平台实现与终端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并通过开放平台整合全球资源,可以做到迅速享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以海尔互联工厂为代表的智能工厂正越来越受到欢迎。在这里,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产品的机身材质、用料、喷涂颜色、图案等,部分零件可以像做西装一样量身定制。

于是,在工厂里有趣的现象发生了:自动化生产线上,一个个等待组装的家电不再整齐划一,前后两台家电可能型号与款式完全不同。

“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大数据正全面撬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杨善林说,大数据的渗透正推动制造业的新一轮重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与《中国制造2025》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大数据的阳光甚至会“洒”在你我他身上。“在智能互联网时代,任何东西都可以智能互联,做出这些互联创意产品的不再只是工程师和科学家,普通大众的小微创意也会引发蝴蝶效应,不断催生出高价值回报的互联创意产品,甚至影响产业的发展方向。”杨善林说。

相关推荐
《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十大热词影响力排行榜》发布

6月1日,贵阳市委宣传部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发布《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十大热词影响力排行榜》。2017数博会的十大热词依次为:总理向大会致贺信、大数据助力制造业转型、大数据决胜脱贫攻坚、2017“十大黑科技”、BAT三巨头齐聚数博会、丝路贵阳计划、机器智能、主权区块链、智能工厂、用云量。

业界建言:聚合电商创新要素 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电子商务创新就要把握好全球的大势,围绕着国家发展的大势,寻找新模式、激发新动能、释放新红利,与实体经济融为一体。可以从脱贫攻坚,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寻找新模式,找到新的增长点。”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利在贵阳说。

2017“数博会”闭幕 签约167亿余元

记者从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本届数博会共签约项目119个,签约金额167亿余元,共对接企业1479家,达成签约意向项目235个,意向金额256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