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杂交水稻帮助发展中国家保障粮食安全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许振威 2019-04-14 10:49:28

新华网海口4月13日电(记者周正平 陈碧琪)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不断创新突破,在全球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不仅让中国人端稳了饭碗,也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从正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上获悉,迄今中国杂交水稻在海外的推广面积已达700多万公顷,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其中,越南、菲律宾、缅甸、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等国已实现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生产。

1974年,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育成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并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居于世界第一,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

杂交水稻在保障中国14亿人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在缓解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粮食供给短缺状况。

1980年,中国杂交水稻开始走出国门。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下的“南南合作”项目中,中国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等地区的28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员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中国农业专家不仅向当地提供杂交水稻技术支持与指导,还与当地科学家进行合作,培育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杂交水稻品种。

几十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与培训项目、政府间援助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培训了数以万计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人员,不仅推广了杂交水稻的种植,也推动了各国之间的农业科技交流。

中国杂交水稻在各国和地区推广种植后,增产效益十分显著。派出专家最多、执行时间最长的中国—尼日利亚南南合作项目,被誉为全球南南合作的样板,目前,尼日利亚已经是非洲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大米进口降低了90%;在尼泊尔,2018年中国杂交水稻已在全国5个省推广种植,单产增产幅度在40%以上;在菲律宾,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使菲律宾全国水稻平均单产从2003年的每公顷3.4吨,提高到2018年的4吨,稻米一年净增产量达240万吨,相当于1500万人的粮食消费量。

相关推荐
与发展中国家共筑幸福之路

中国积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农村交通领域的合作,持续为全球减贫与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的朴素中国经验,正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不断得到印证。

第七届进博会|中非高水平合作如何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新篇章?

在11月5日举行的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南方的可持续发展与中非合作”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共同探讨全球南方在推进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并思考通过促进南南合作等方式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机遇。

海外看中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榜样——访纳米比亚国民议会议长

纳米比亚国民议会议长彼得·卡贾维维日前在首都温得和克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就,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