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吉林汪清县以黑木耳产业带动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责任编辑:王丹 2019-07-03 15:13:50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贫困群众要“拔穷根”,不能只依靠国家兜底保障政策,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有自我“造血”功能,有长期稳定收入。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汪清县作为省级深度贫困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出路和主攻方向,坚持“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群众基础,全力打造以黑木耳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产业基础稳、脱贫脱得住,实现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位于北纬43度至44度之间,属典型的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毗邻日本海,受西伯利亚气候和太平洋季风影响,空气湿润,生产出来的黑木耳胶质厚、有弹性。且森林覆盖率达到88.79%,为黑木耳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汪清县栽培黑木耳于1862年清同治年间开始,距今有15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汪清栽培黑木耳是靠自然孢子接种的原始方法,在隆冬的“三九”季节,选择砍伐中龄柞树,排放位置,两年后便生木耳,这种方法是靠天生耳。到了本世纪50年代,我国科研部门已成功分离出黑木耳孢子,培养出黑木耳菌丝体菌种,并应用于黑木耳生产。1976年,汪清县开始大量引进木耳菌,当年全县木耳杆子发展到88.6万根,产木耳1.26万公斤;1979年汪清县黑木耳产量达到6.28万公斤,跨入全国“木耳千担基地县”的行列,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木耳之乡”,2001年成功举办“中国首届汪清黑木耳节”。

2005年以来,汪清县先后获得“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国家级食用菌安全出口示范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等荣誉。

汪清黑木耳主要菌种是采自长白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黑木耳菌种,经过驯化、培养、提纯后确定的优势菌种,采用液体菌生产菌包技术,以中国农科院、吉林农大、延边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实施战略合作,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种植、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废弃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条。

现有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延边丹华山珍食品有限公司、中华参加工有限公司等10家农业产业化省州级重点龙头企业,生产黑木耳干品、压缩块、木耳酱、木耳超微粉等10多种加工产品,“丹华”牌压缩木耳和“吉绿源”牌精制木耳产品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汪清还建成了吉林省最大的区域性黑木耳产地市场—天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现有交易门市230间,交易业户350个,大型仓储库房有30个,实现了黑木耳销售“线上线下”、物流与信息流有机结合,市场黑木耳年交易量1.6万吨、交易额达8亿元。现有北京三聚、上海环垦、武汉凯迪3家大型废菌袋回收加工企业,用于生产炭基肥、有机肥、塑料颗粒及燃烧发电等,总体回收利用率达到55%。大力推进黑木耳标准化体系建设,“汪清黑木耳”被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并建成吉林省黑木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为黑木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起草单位。

目前,汪清县近4万人从事木耳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52.6%。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种植村121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汪清黑木耳已经发展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

相关推荐
安徽五河:黑木耳成为增收致富“金耳朵”

近年来,安徽省五河县大新镇镇以党建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将木耳种植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党支部+产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在该镇发展50亩优质木耳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今年50亩优质木耳产业亩产效益达4万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南平:产业有特色 山乡奔富忙

初春时节,天气渐暖,闽北山区的黑木耳陆续进入采收期。清晨时分,走进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祖墩乡常胜家庭农场黑木耳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整齐摆放的菌棒上长满肉嘟嘟的黑木耳,村民们正忙着采收、晾晒,整个种植基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安徽无为:打造现实版的“山乡巨变”

谈及鹤毛镇的扶贫工作,安徽省无为市鹤毛镇党委主要负责人用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给出了最硬核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