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福建南平:产业有特色 山乡奔富忙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2-03-08 15:55:23

新华社福州3月8日电(记者张华迎)初春时节,天气渐暖,闽北山区的黑木耳陆续进入采收期。清晨时分,走进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祖墩乡常胜家庭农场黑木耳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整齐摆放的菌棒上长满肉嘟嘟的黑木耳,村民们正忙着采收、晾晒,整个种植基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常胜家庭农场负责人范华斌介绍,这段时间天气不错,黑木耳长得快,种植基地每天可产新鲜黑木耳5000多斤,平均每天要请20多个工人来采收、晾晒。“这几年黑木耳行情还不错,除去成本,平均1筒黑木耳能挣2元多。”

范华斌说:“2019年7月开始试种,最开始只种了25亩约20万筒,没想到第二年收成还不错,纯收入超过40万元。”去年3月,尝到甜头的范华斌将黑木耳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

距离常胜家庭农场不远处,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水南村村民刘贵道正在自家大棚里给葡萄点芽。“惊蛰前后是葡萄萌芽的关键期,要抓紧时间点芽,这样萌发出来的新芽会比较整齐,不会有大小苗、强弱苗。”

年近花甲的刘贵道年轻时杀过猪、养过鳗鱼、当过建筑工人,2019年4月返乡种植葡萄,目前葡萄种植面积超过30亩。刘贵道说,返乡创业主要是为了照顾家里,同时又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如果管护到位,1亩葡萄年均纯收入将近1万元。”

刘贵道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他还尝试种了几亩草莓,“开始只种了2亩,后来看到效益不错,陆续扩种,现在草莓种植面积超过10亩。”

葡萄等特色产业正成为水南村的富民产业。水南村党支部书记蔡东明介绍,全村500多户,将近70%种植葡萄。近年来,当地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科技特派员现场指导、组织村民外出学习等方式,培养了不少种植葡萄的能手,“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将近3000亩,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3万元。”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让返乡的村民心中添了几分底气。“当初返乡的决定是明智的。”2018年年初,在外经商多年的武夷山市兴田镇西郊村村民游瑞娇决定返乡创业,搞茶叶种植、加工和家庭农场,去年茶叶销售收入将近100万元。

这是福建南平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徐春晖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今后当地将继续加强引导,鼓励更多乡村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葡萄、茶叶等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相关推荐
内蒙古阿拉善盟聚焦特色产业 提升招商质效

2025年,内蒙古阿拉善盟将围绕内蒙古和全盟重点产业链,聚焦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重点招引新能源、盐碱化工、防沙治沙、骆驼产业、生态沙产业及国际旅游项目。

政企合力谋青海玉树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

1月3日,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协同青海省工信厅、玉树州人民政府就两地产业合作发展政企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由青海省工信厅副厅长郭毅主持。

福建南平:念好新时代“山海经”,携手深化区域合作

一年来,福建省福州市与南平市聚焦双方“所需”“所能”,把“山”的特色与“海”的优势结合起来,在协作机制、产业科技、交通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拓宽山区就业渠道、要素保障等具体领域落地见效,共同探索推进新时代山海协作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