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上海深化医改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9-07-22 16:34:14

新华社上海7月22日电(记者仇逸)记者在上海采访了解到,开展省级综合医改试点3年来,上海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保障,做社区综合医改的“先行者”,啃公立医院改革的“硬骨头”,下“真功夫”强保障、控费用,通过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积极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在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中,上海坚持向社区下沉,向老年护理、康复、儿科、急救等薄弱环节倾斜。全市夯实基层网底,创新“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机制,居民可自愿选择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签约;平均每月为家庭医生优先预留13.8万个门诊号源,坚持以更优质的服务和更优惠的政策引导市民基层首诊,截至2019年7月15日签约居民已超700万人,组合内就诊率达71%。

同时,上海加大二、三级医院帮扶社区力度,大力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联体建设。居民在社区检查、一小时内就可以拿到市或区级医院影像专家出具的报告,这在许多医联体内已经成为常态。

今年,上海将在全市布局58个医疗服务圈,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标准统一、定位清晰的区域医疗中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配好药、看好病,缓解中心城区大医院人满为患和看专家排长队问题;继续推进区域和专科医联体建设,重点推进“新华-崇明”紧密型区域医联体建设惠及岛上居民。

牢牢守住公益性,坚持社会效益最大化,上海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在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等关键环节动真格,积极探索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今年,上海有6家医院纳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试点,并将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评价机制。

在严格监管、医药分开,切断医务人员考核、收入分配与科室经济收入之间直接挂钩等举措下,上海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幅连续明显下降。今年,上海将通过技术手段,建立公立医院监管评价云管理平台等,对医疗费用进行实时监测,对费用有明显不合理增长的医院开展督导和约谈。

上海在健全药品保障机制、挤压药价“水分”上也“重磅”连连:完善医药采购“阳光平台”,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配送、使用的全流程监管;探索部分高价药品谈判采购机制,将国家谈判药品和部分肿瘤分子靶向药纳入医保目录,开展抗癌药品专项集中采购……

在遏制医药费用攀升的同时,上海积极完善基本医保制度,稳步提升市民基本医保待遇,降低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

相关推荐
一眼心动的中国|在上海看见开放的力量

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一个自贸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印记,烙刻在上海的城市基因中。

聚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多部门共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速

为更好满足经营主体对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的核心诉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已于近日出台,从五方面提出18条举措,共包含四个方面亮点。

金融如何便利企业“出海”?这些做法在上海先行先试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行动方案中有多项政策先行先试。例如,在上海试点通过再贴现窗口支持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又如,支持浦东新区率先制定有利于企业集团财资中心集聚的财政、人才等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