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北极有一条大江,它由南源的额尔古纳河与北源的石勒喀河交汇在一起,一路向东,将北方大川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尽揽怀中之后,浩浩荡荡,直奔大海。这就是黑龙江。
奔腾不息的黑龙江孕育出了神奇美丽的黑土地。大森林、大粮仓、大油田、大矿藏、大江河、大湿地、大冰雪,广袤的黑土地有着天地之大美,这些无与伦比的资源禀赋,是宝藏,是底气,是希望。大米、大豆、大酱、大炖菜,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天性大气豪爽、热情好客。
在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史上,黑龙江向全国输送了大量的粮食、石油、木材、煤炭,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个“大”字,写尽了黑龙江的豪迈与担当,挺起了共和国发展的脊梁,凝结为精神的力量。
从一个人到几代人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迈上铁人纪念馆的台阶,步伐陡然变得沉重,47级阶梯,代表的是铁人王进喜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迈上的是阶梯,跨过的却是一部厚重的民族历史,留下的是沉淀下来的民族精神。
当我们把镜头聚焦到20世纪50年代,起步发展的国民经济期盼石油,而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却异常严峻:国内原油自给率只有40%。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松基3井喜喷工业油流,时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献礼新中国,大庆油田因此得名。
开发初期,条件恶劣,吃饭都成问题,加之国外实施技术封锁,困难重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的豪言壮语响彻天际;“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的铮铮誓言掷地有声。凭借着千千万万个像王进喜这样的铁人们的钢铁之志,赤诚之心,大庆石油人仅用3年时间就拿下了大油田,一举打破了“中国贫油论”之说,让世界为之一震。
“除了大庆,没有哪一个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一个城市在未诞生之前就有了自己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哪一个企业和城市走过短暂的历程,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铭刻一个辉煌的亮点。”国务院原副总理余秋里这样评价大庆。
正是有了为国的使命,才有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豪迈气概,才有一代代铁人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这是“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承诺。“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第三代铁人李新民实现了老铁人的夙愿,“把井打到国外去”,让铁人的旗帜高高飘扬。
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12年年产原油持续稳产4000万吨以上,大庆油田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挺起共和国石油工业的脊梁。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它正与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一道,滋养着这片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