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沿着翠竹掩映、绿树环抱的乡间小路,从樟树市店下镇出发,一刻钟的车程之后,一片绿意的大汗村展现在眼前,设计独特的石光艺栈更是吸人眼球。
“今年的中秋佳节,年根家的农家乐生意红火,私家车都快停不下了。”一到村口,大汗村党支部书记徐七根乐呵呵地介绍说,“看,前边那个石光艺栈是我们村集体的民宿客栈,我每天都要来看看它的经营状况。”
山清水秀的大汗村距离店下集镇约10公里,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622人。受地势制约,村民以前主要以砍毛竹为生。前些年,毛竹市场不景气,村里年轻的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山中美景养在深闺,上好山货找不到销路,村里一直发展不起来,致使风景秀美的大汗,出现村弱、民穷、人散、地荒的状态。
近年来,店下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通过实施“旅游+农业”战略,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汗村以秀美乡村建设为契机,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打造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世世代代砍竹子种田的村民嗅到商机,纷纷开办起农家乐。
乡村旅游火了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也日益红火。“下半年的旅游旺季到了,往年这时候有不少游客来爬玉华山、吃农家菜,再买点笋干、百合等山货,体验乡村游,接下来的这几个月要忙个不停哦。”谈起这几年村集体的变化,徐七根感慨万千,过去的大汗村是个“空壳村”,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挣钱,村里发展动力不足,想给村民办点事,只能向上面伸手。而如今,村里办起了合作社、民宿客栈,村集体发展有“活路子”,给群众办事再也“不差钱”。
徐七根所说的合作社,是大汗村的另一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社员除了理事会成员,还有全村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助村里贫困户改善生活,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徐七根利用商会提供的1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建起占地18亩的生姜种植基地,让贫困户在基地学技术,所产的生姜除小部分用于石光艺栈接待游客外,其他都直销外地,这既让村民增收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我要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就没法外出找事做,现在好了,在家门口的基地里既能学技术还能挣工钱,去年仅务工收入和股份分红,我就有3000多元。”该村贫困户陈连娣笑着说。
如今,在店下镇,村级集体收入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