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贵州石阡:红茶饼推动产业扶贫困途变坦途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9-10-25 16:06:12

新华社贵阳10月25日电(记者欧甸丘、汪军)“春夏秋三季可以在茶园采茶获得茶青收入,冬季可以管护茶园取得务工收入,一年四季都可从茶园中‘讨生活’了。”贵州省石阡县汤山街道办事处城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席运海近日对记者说。

茶叶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石阡县推进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随着石阡茶产业发展瓶颈逐步得到突破,像席运海一样四季都可以从茶园获取收入的茶农越来越多,茶叶逐步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依靠。

沿着四通八达的通村路、通组路,走入石阡县的任意一个村寨,几乎都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茶园。石阡拥有茶园近40万亩,“石阡苔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

“石阡苔茶大多以优质春茶茶青作为原料,以制作高端茶为主。但长期以来,夏秋茶茶青找不到市场。春茶的‘独芽’每斤80元难以抢到货,夏秋茶茶青每斤5元都少有企业愿意收购。”石阡县茶叶局局长童祖明说。

夏秋茶茶青卖不出去,茶产业曾陷入恶性循环。“茶农只有清明前、后一个月时间可以采春茶,夏秋茶茶青无法变成收入,导致有的茶园出售茶青的亩产收入仅一千元左右。收入低,茶农失去管护茶园的积极性,茶园管护不好,又导致难以产出足够优质的茶青。”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说。曾经一度,大屯村的茶树被村民砍回家去当柴烧。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石阡县政府引导县内茶叶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市场为主导,开发适合夏秋茶茶青的产品,打通产业发展的“中梗阻”。历经数年的技术攻关,终于突破技术瓶颈,推出了以夏秋茶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红茶饼。贵州的茶叶成品中极少见到红茶饼,因为制作红茶饼的技术、品质要求,相比市场上常见的其他类茶饼要高得多。

在石阡县贵州钾天下茶业有限公司的厂房内,还存放着探索制作红茶饼实验过程中,制作失败的一万多饼红茶废料。“去年11月,红茶饼正式上市,3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卖掉了第一批1万多饼,今年可以制作4万饼,成品刚刚开始上市。”贵州钾天下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荣峰说。

“每个红茶饼的重量为365克,大约消耗茶青1640克,如果开足马力生产,今年可以消耗掉夏秋茶茶青12万斤。”林荣峰说。为了确保红茶饼品质稳定,林荣峰建立了原料生产、萎凋、发酵等13道生产工序的详细技术标准。

有了红茶饼作为载体,夏秋茶茶青有了市场,石阡茶农全年的采茶期可以从原来的2个月延长到8个月,茶农的收入得到快速提高。城关村党支部书记蔡仕清说:“普通茶农一天可以采夏秋茶20斤左右,按照6元一斤的收购价,一天的收入可以达到120元以上。”

“夏秋茶做的红茶散茶每斤只能卖到30元至50元,制作成红茶饼之后,365克的红茶饼,售价达到了298元,大大提高了茶叶的附加值,种植、加工各环节可分享的利润空间大大提高。”童祖明说。

记者近日在石阡的部分茶园中看到,茶农们正在茶园内进行入冬前的修剪工作。茶农蒋光正说:“茶园效益提高之后,大家管护茶园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修剪结束后,茶树就进入休眠期,明年春天就能长出粗壮的新芽。”

相关推荐
安徽明光:强化产业项目管护 促进项目长效收益

近年来,明光市始终注重促进产业扶贫项目长效收益,强化产业项目建后管护工作,促进了扶贫项目发挥长期效益。

我国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8日召开的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工作视频会上获悉:脱贫攻坚期间,我国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

宿州埇桥区:脚踏实地加油干 乡村振兴谋发展

近年来,宿州市埇桥区充分利用产业扶贫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不断开拓产业扶贫工作思路,调整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策略,有效地推动了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群众致富也有了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