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是沃土,更是支点 上海航空产业“一谷一园”振翅待飞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9-12-30 10:15:22

新华社上海12月30日电(记者贾远琨)12月27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106架机成功首飞,至此,C919的6架试飞飞机全部投入试飞工作。同日,国产新支线客机ARJ21的第22架飞机交付。国产民机产业喜事连连,而对于我国民机产业发展影响更为深远的则是一次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握手”:上海祝桥航空产业园和大飞机创新谷联合启动,22个项目完成签约,一批潜在入谷入园项目热烈洽谈。

这次“握手”正当其时。10多年来,中国商飞作为国产民机主制造商的工作重点聚焦在飞机研制上,很多企业想参与到民机产业发展中来,但缺少机会和抓手。如今,ARJ21进入批量生产并投入航线运营,C919首飞成功并进入高强度试飞阶段,航空产业发展和不断成熟是更重大和长远的目标,这是全民航的共同使命,更需要全产业链紧密协作。

立足上海,延伸长三角,辐射全国,面向全球。这是上海航空产业“一谷一园”的发展愿景。上海市经信委与中国商飞签署《上海市航空产业链培育提升协议》,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集团与中国商飞签署《关于深化合作、推进“一谷一园”建设,促进上海航空产业集聚发展框架协议》。

紧锣密鼓,时不我待。自2018年5月,上海市与中国商飞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共同推进“一谷一园” 建设、培育本地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目标后,一年多来,围绕“一谷一园”建设,各方积极行动起来,中国商飞和上海市经信委走访了民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初步形成了集总部、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布局。

航空产业园区就近布局技术资金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及服务,以及超大部件装配等产业配套资源等,将有助于降低航空工业配套成本,缩短总装、试飞周期。提高国际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吸引全球供应链在上海集聚,将有助于强化研发设计、总装制造、客户服务等核心能力。“一谷一园”已集聚21家供应商,29家潜在供应商,推动59家本地企事业单位开展本土化项目合作。

目前,C919试飞工作正在紧张推进。ARJ21已投入26条航线运营,安全运送旅客66万人次,累计订单达596架,力争于2021年交付100架。CR929宽体客机展示样机已亮相,研制工作有序推进,力争于2021年完成设计、开工制造第一架飞机。

国产民机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更需要提升产业集群的综合配套能力。预计到2035年,依托“一谷一园”平台形成的产业配套,将支撑中国商飞公司200架以上大型商用飞机的年生产能力,带动航空产业年产值3000亿元以上,助力上海航空工业产业集群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

相关推荐
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0月启幕

记者24日从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10月17日至11月27日举行,1200余场活动涵盖音乐、舞台、戏剧、展览等艺术形式。来自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体和艺术机构将受邀参加。

上海邀请入境游客一起推广“China Travel”

第36届上海旅游节在9月迎来“经典活动季”。作为经典节目之一的大巡游活动,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4支表演团队参与,这些境外表演者同时也是入境游客,他们在表演之余探索城市风光、与热情友好的中国民众开展人文交流。

从“引进全球”到“链接世界”,在这里见证中国市场开放活力

记者近日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虹桥品汇,体验“买全球”与“卖全球”的双向奔赴,感受中国市场的开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