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是沃土,更是支点 上海航空产业“一谷一园”振翅待飞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9-12-30 10:15:22

新华社上海12月30日电(记者贾远琨)12月27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106架机成功首飞,至此,C919的6架试飞飞机全部投入试飞工作。同日,国产新支线客机ARJ21的第22架飞机交付。国产民机产业喜事连连,而对于我国民机产业发展影响更为深远的则是一次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握手”:上海祝桥航空产业园和大飞机创新谷联合启动,22个项目完成签约,一批潜在入谷入园项目热烈洽谈。

这次“握手”正当其时。10多年来,中国商飞作为国产民机主制造商的工作重点聚焦在飞机研制上,很多企业想参与到民机产业发展中来,但缺少机会和抓手。如今,ARJ21进入批量生产并投入航线运营,C919首飞成功并进入高强度试飞阶段,航空产业发展和不断成熟是更重大和长远的目标,这是全民航的共同使命,更需要全产业链紧密协作。

立足上海,延伸长三角,辐射全国,面向全球。这是上海航空产业“一谷一园”的发展愿景。上海市经信委与中国商飞签署《上海市航空产业链培育提升协议》,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集团与中国商飞签署《关于深化合作、推进“一谷一园”建设,促进上海航空产业集聚发展框架协议》。

紧锣密鼓,时不我待。自2018年5月,上海市与中国商飞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共同推进“一谷一园” 建设、培育本地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目标后,一年多来,围绕“一谷一园”建设,各方积极行动起来,中国商飞和上海市经信委走访了民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初步形成了集总部、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布局。

航空产业园区就近布局技术资金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及服务,以及超大部件装配等产业配套资源等,将有助于降低航空工业配套成本,缩短总装、试飞周期。提高国际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吸引全球供应链在上海集聚,将有助于强化研发设计、总装制造、客户服务等核心能力。“一谷一园”已集聚21家供应商,29家潜在供应商,推动59家本地企事业单位开展本土化项目合作。

目前,C919试飞工作正在紧张推进。ARJ21已投入26条航线运营,安全运送旅客66万人次,累计订单达596架,力争于2021年交付100架。CR929宽体客机展示样机已亮相,研制工作有序推进,力争于2021年完成设计、开工制造第一架飞机。

国产民机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更需要提升产业集群的综合配套能力。预计到2035年,依托“一谷一园”平台形成的产业配套,将支撑中国商飞公司200架以上大型商用飞机的年生产能力,带动航空产业年产值3000亿元以上,助力上海航空工业产业集群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

相关推荐
一眼心动的中国|在上海看见开放的力量

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一个自贸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印记,烙刻在上海的城市基因中。

聚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多部门共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速

为更好满足经营主体对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的核心诉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已于近日出台,从五方面提出18条举措,共包含四个方面亮点。

金融如何便利企业“出海”?这些做法在上海先行先试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行动方案中有多项政策先行先试。例如,在上海试点通过再贴现窗口支持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又如,支持浦东新区率先制定有利于企业集团财资中心集聚的财政、人才等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