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直击井下400米的复工复产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20-02-24 14:03:48

新华社太原2月24日电(记者梁晓飞)随着各地复工复产进度加快,能源需求明显增加。面对疫情防控、安全生产、能源保障等多重任务,煤矿企业如何兼顾?记者来到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马兰矿,深入井下400米实地探访,直击智能化工作面带来的采煤之变。

马兰矿地处中国最大主焦煤生产基地——山西省古交市,核定产能360万吨/年。驱车前往马兰矿的公路边,分布着多座煤矿、洗煤厂和电厂,不时有重卡迎面驶来,提示着这座能源基地的活力正在复苏。

从进矿、进入职工澡堂到下井前,记者经过3次体温测量和登记。一同下井的矿工在换装时全程戴着口罩。经过安全检测,记者与同行矿工进行安全宣誓。记者注意到,与墙上贴着的誓词相比,安全员领誓时特别增加一句:“戴好口罩,注意防护。”

“非常时期,矿工不戴口罩,一律按‘三违’处理。”矿长郝志强说,腊月二十七,煤矿就制订了应急预案;大年初二,集中采购了1万多个口罩,储备了可使用1个多月的消毒液;大年初三,井下一线就已先行复工。

下井的过程比预想的时间长。乘坐罐笼、人车、“猴车”,经过多次换乘,一个多小时后,记者终于到达18509采煤工作面附近。

井下遇到的矿工却比预想的少。工作面里,矿工们正在检修设备。受疫情影响,拥有85名矿工的综采二队,具备上岗条件的只有46人。综采二队队长卢闫满说,放在去年年底前,靠这些人手,想要“三班倒”保证连续生产,并且产量不降,肯定会非常紧张。

卢闫满说,得益于新建成的智能化工作面,他们在四成以上矿工缺岗的条件下,每天的原煤产量维持在6000吨以上,与平时的产量相当,优先保障武汉方向煤炭供应。

“现在,七八个人一个班就可以干过去十几个人的活,而且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卢闫满说,智能工作面有76个摄影头、9个云摄像头,每个支架上都安装了红外线传感器,井下还实现4G通话,大大延伸了矿工的视觉、听觉。

在集控中心工作的童守军,可能是井下矿工中最干净的一个。他说,集控中心相当于智能工作面的大脑,里面存放着大量电气设备,必须保证室内干净。“脖子上的毛巾越白,反而说明我越尽责。”

过去,采煤机每割一刀煤,都需要司机现场操作,工作面的142根支架要一根一根移动,23台控制设备要在轨道上拉着走。卢闫满说,如今,在距离工作面1公里外的集控中心,矿工就可以远程操控,工作面只剩下巡检工,杜绝了煤尘、顶板等危险因素。

检修工苗有权在井下工作了20多年,他亲身经历了煤矿从炮采到无人采煤的巨大变化。在他看来,设备越先进,越需要调试好、操控好和维护好。“无人采煤对人的要求反而更高了,每天都要学习。”

平时,苗有权上4天班休息1天。为了不落下生产,从正月初四返岗到现在,他一天没休。“好在外地回来的工友隔离期快满了,生力军很快就能补充进来。”

临近下午两点,井下检修即将结束,记者原路返回,采煤机将再次轰鸣。

相关推荐
逛非遗大集、赏民俗特色、品地方美食——山西石楼推出10条“五一”小众旅游精品线路

五一假期,山西省石楼县深挖当地文旅资源,围绕崖头、柏卜湾、黄河奇湾、留村伟人路居、东征纪念馆、郝家大院、永由村等区域景点,推出十条小众旅游精品线路,融合历史遗迹、自然风光、非遗文化与乡村艺术,满足游客“短途深游”与“沉浸体验”的出游需求。

三个场景,直击山西与全球南方金融家的“亲密接触”

离开山西汾酒时,法国重塑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主席马克·于藏与工作人员分享了合照;走进中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日昇昌票号、观看《又见平遥》演出,瑞士外国记者协会副主席彼得·肯尼频频举起相机;在青花汾酒之夜以及普惠金融与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路径选择论坛上,山西企业家则是一次次发出合作共赢的邀请函。

山西:铁水联运深度融合取得新进展

3月19日,一列满载100箱2700吨乙二醇的集装箱货物列车从国铁太原局大同铁路物流中心岢岚铁路专用线驶出。列车到达京唐港后,将通过水运直达南通港。这是国铁集团全面推行一单办理铁水联运全程物流业务后,山西开出的首趟集装箱多式联运“一单制”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