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和县:文旅扶贫茶飘香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李芸 2020-04-03 14:35:46

        4月1日,风止雨霁。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功桥镇十里长岗的茗闻天下精致农场的茶园里,明前茶翠绿碧玉般泛着油油的光亮,贫困户陈霞和村里其他姐妹们,穿着靴子,早早地赶来茶园采摘春茶,脖子上系着的小竹篓(篾筲),或拥在胸前或斜挂腰侧。“明前茶,贵如金。”她一双手左右开弓,不停地在茶丛上翻飞轻点,采摘芽苞,并笑言,一季春茶采下来能增收三千多块。

60岁的陈霞论起采茶也有30多年历史,她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前几年,丈夫生病,花去家里积蓄几十万元,结果还是没能挽救他的性命。2017年她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仅有的3亩地被流转给大户种植水稻等作物,每年还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近2000块。由于是贫困户,她被优先安置在离家不远的这家农场从事采茶摘桃等劳作,春上给茶场锄草,到五六月给果园黄桃包套子防虫,一天能包二三千套子,八九月,来果园摘桃梨。

“陈霞是这里的老采茶工。”农场负责人陈能兴话锋一转,聊起茶场的前世。农场的前身是和县国营茶场,由于管理不善而荒废。7年前,他来到这里,看到茶场环境好,没有污染,于是决定在这里投资兴业,开辟400多亩茶园、400多亩果园和100多亩垂钓园,把这块千亩的农场经营得风生水起,可谓老树发新枝,枯木又逢春。

眼下是春茶采摘上市季节,陈能兴谈的最多的是农场两个当家“名旦”,一个是“霸王剑”,一个是“虞姬眉”,他是和县乌江人,谈起和县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和县猿人遗址、香泉昭明太子汤故址、霸王祠、鸡笼山、镇淮楼、陋室、千年古树半枝梅、杜默家族宗祠“杜氏祠堂”、八宝寺、狼窝山古墓群等历史文化名胜给农场平添红色、古色、绿色。

他谈意正浓,春茶采的单芽苞泡出的茶,形似剑,取名霸王剑,而一叶一芽泡出的茶,弯弯若眉,取名虞姬眉。农场依托天邦汉世伟企业,采取种养结合,建立污水处理厂,固液分离,猪粪等有机肥用来浇灌田园。农场实施循环农业,同时对病虫害采取物理治虫法,田间不喷洒农药,用物理粘虫板捉虫,施用有机肥。农场的“霸王剑”茶叶于2016年获得有机茶认证。

“明前茶一般能采1000斤,以后茶产量在3000斤左右。”他算了一笔账,头春茶价格2000元以上,雨前茶一两千元,主要销售上海、江苏南京等地,销售额在二三百万元。

采茶是一项技术活,农场会安排附近的采茶工来茶园采茶,帮助他们提高收入。一旦采茶生活来了,就从外地“调兵遣将”。“需事前个把月与淮北那边采茶工联系,并安排好食宿。”他形容这支队伍人数可观,少则200人,多则400多号人,年龄一般在二三十岁,更多的是五十开外。他们吃住在这,一采就是一个月。这些人天蒙蒙亮就到茶园采茶,一直采到下午五六点,当天采的茶当天摊青、杀青、揉捻、初焙整形、摊凉、复焙提香,经抓、翻、托、抖、撒、压、摊、荡、揉、搓、抛等手艺。

2017年—2019年,该企业连续三年为贫困村长建村共分红7.8万元,2019年捐赠该村5万元,同时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

近年来,和县以文旅为抓手,走高效农业、科技农业、创意农业、循环农业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发展之路,推进生态、生产、生活、立体休闲一二三产相融合。通过四届和县茶文化节,六届乡村旅游月、11届蔬菜博览会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把和县名特优产品、茶艺、国家级非物质东路庐剧等推介出去。截至去年底,和县全年接待游客3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7亿元。(文/常兴胜   图/秦祖泉)

相关推荐
全球连线|山水相连 茶酒相会——中德古城文化交响

在中国新安江边,在德国雷格尼茨河旁,一边是茶叶清香,一方是啤酒醇厚,安徽歙县与德国巴伐利亚班贝格,两座中德古城在不同的文化历史中,展开了一场山水相遇、茶酒相会的对话。

神木以村企结对为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神木通过实施“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五年行动,全方位布局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村企共建模式,以村企结对为路径,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户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茶香四溢 铺就惠民之路 ——犍为烟草专卖局党支部助力乡村振兴侧记

2024年,犍为县烟草专卖局党支部采用“1234”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路径,以“支部党员+终端专员”的模式,对全县范围内的乡镇开展了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