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传承中创新 让铜梁龙灯赢得更广阔的市场——记“巴渝工匠”周建二三事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李晓纬 2020-04-22 17:55:10

4月18日下午,笔者走进位于铜梁区太平场镇的重庆铜梁新艺龙灯制品彩扎厂,见到了目前铜梁唯一获得“巴渝工匠”称号的龙灯彩扎工艺大师周建。

春节过后,加之受疫情影响,现在本是扎龙的淡季。但在周建的彩扎车间里,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这批荷花龙具是湖南中南大学订制的,我们正在抓紧扎制,将按时保质保量把产品交到客户的手中。”周建说。

在彩扎厂的陈列室里,摆放了各种各样的彩龙和龙灯产品,它们栩栩如生,色彩鲜艳亮丽,造型形象逼真,展现了铜梁龙灯的特色。

传承中创新,让铜梁龙灯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网络外宣,张浩改)0422148.png

“现在,虽然全国各地的龙灯产林林总总,但你不论走到哪里,一眼就能辨别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铜梁龙产品。”今年49岁的周建说,他从事龙灯彩扎已有35年,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龙灯产品已逾万件,但铜梁龙的魅力和扎制秘籍别人还是无法完全复制的。因为,铜梁龙一直在匠心打造,并不断在传承中创新,赋予了铜梁龙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内涵。

传承祖业爱上扎龙

周建生于一个扎龙世家,其爷爷周均安是铜梁著名的三大扎龙流派之一的领军人物,父亲周生超也是有名的扎龙高手。周家扎龙的历史已逾百年。

在扎龙世家中长大的周建,很小就跟着爷爷学习龙灯彩扎工艺,后又拜铜梁扎龙第一人蒋玉霖为师。

传承中创新,让铜梁龙灯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网络外宣,张浩改)0422203.png

“打小时候起,看到一块块竹片,一张张彩色纸料经过爷爷和父亲的巧手,变成了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龙灯和可爱的鸡猫猪狗瓜果蔬菜,感到非常神奇。制作这些产品,不但解决了一大家人的生活,同时也为人们送去了欢乐和吉祥。所以,我打心眼里就喜欢上了它。”周建说,爷爷经常告诫他,学习扎龙既要作风踏实,又要精专技能,来不得半点马虎,优质的龙灯产品才受市场欢迎。

传承中创新,让铜梁龙灯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网络外宣,张浩改)0422263.png

长期的耳濡目染,加上勤奋爱学,勤思好学的周建得到铜梁两位扎龙大师的真传,成为了一名扎龙顶级高手。后来,周建成为重庆市彩扎工艺非遗传承人。

1988年,时年仅16岁的周建就随着自家扎制的彩龙第一次到了北京,参加了全国首届龙狮锦标大赛。

“当时,我的任务是负责彩龙组装和破损修补。在这次大赛上,铜梁龙夺得唯一的一等奖。兴奋之余,我也看到了铜梁彩龙的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就是龙头过大,龙身过重,玩舞起来颇感吃力。”周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灯产品也要与时俱进,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从那时起,我就尝试着对龙具造型和色彩进行改进。

传承中创新,让铜梁龙灯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网络外宣,张浩改)0422720.png

坚守35年执着追求

改进从何处入手?创新之路怎样走?周建一方面虚心向专家问计,一方面涉猎各地龙灯产品,从造型、色彩、工艺等方面搏取众长。

据周建介绍,过去,传统的铜梁龙产品的主要材料多用厚实的竹篾,导致重量较大,传统的50米彩龙仅龙头就有4公斤、龙身25公斤,玩舞起来非常吃力。周建经过反复摸索,比对试验,采用竹篾加细小的钢丝、泡膜等轻质材料,不但把50米的龙具总重量降至15公斤,还使铜梁龙更加饱满,更富有张力,增强了立体感;用绸布替代牛皮纸,增加了龙身的韧性和耐用性;用反光材料代替广告颜料,避免了颜色脱色,增加了反复使用的次数;在工艺上,坚持人工彩绘让图形更加圆润生动,具有层次感;选用金箔作鳞片,让龙身闪闪发亮、光彩照人……

传承中创新,让铜梁龙灯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网络外宣,张浩改)04221846.png

“每一项改良都要经过几十上百次反复比选,不断试验进而改进。”周建说,工艺的改良和材料的改进,不仅使铜梁彩龙的外观更具观赏性,又延长了使用寿命。

而令周建最自豪的是把川剧“变脸”技艺和五彩烟花融入了龙体之中,让舞动中的铜梁龙更加炫彩、更有时代感。

传承中创新,让铜梁龙灯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网络外宣,张浩改)04221847.png

“这两项工艺,仅研发的时间就长达5年之久,实验的次数不下几千次。”周建说,事实证明,坚持就会有进步,成功总会青睐有心人。

在扎龙车间,“博采众长精益求精,诚实守信传承创新”的大幅标语格外醒目,并成为周建的座右铭。每一个认定的事情,他总在孜孜追求,每一件作品,他都是一以贯之,精雕细琢。

传承中创新,让铜梁龙灯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网络外宣,张浩改)04221848.png

因为一念执着、一生坚守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执着,让周建获得了光彩炫目的行业荣耀。在他的书柜里,陈放着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示范基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灯彩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周建首席技师工作室等诸多标牌,以及周建和他扎制的铜梁龙具晋京参加国庆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北京奥运会以及上海世博会、国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等精彩演出的彩照。这些珍贵的资料,记录了周建数十年深耕彩扎技艺的真实写照。

如今,不断创新中的铜梁龙,既有商周文化的狞厉之美、秦汉时代的浪漫气势,又有唐宋的雍容和谐、明清的精美雕琢,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轻盈美观,纵经日晒雨淋,依然亮丽如初,深受日本、东南亚、法国、美国收藏家的喜爱。

传承中创新,让铜梁龙灯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网络外宣,张浩改)04221849.png

真情扶贫回馈乡亲

周建出生于太平镇坪漆村,这个地处夹皮沟的山村,曾经是重庆市级贫困村之一。

从贫困村走出来的周建,通过彩扎走上了致富路。但是,尽己所能帮助父老乡亲增收致富,一直是周建的心愿。

2018年10月,在铜梁区委的高度重视下,区文化旅游部门和太平镇党委政府采取“公司 彩扎专业合作社 农户(包含建卡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在坪漆村建立了龙灯彩扎基地。从此,周建更加忙碌了,他常回老家,向乡亲传授彩扎技术,开展订单采购龙灯制品。

传承中创新,让铜梁龙灯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网络外宣,张浩改)04222052.png

在村里,周建手把手教村民学习彩扎技术,组织他们到自己的企业参观学习。而今,掌握了基本彩扎技能的乡亲们,制作了大批量的大红灯笼、稻草人和其它龙灯产品,不仅发展了集体经济,也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据铜梁区文化旅游委派驻坪漆村的干部张国庆介绍,彩扎基地建立后,村里多次举办龙灯彩扎工艺培训班,由周建本人或者他的公司专业彩扎师傅向村民传授龙灯彩扎知识,讲解龙灯彩扎的骨架制作、绸布裁剪、裱糊、彩绘等关键技术。

传承中创新,让铜梁龙灯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网络外宣,张浩改)04222509.png

参与培训的建卡贫困户、低保户有60余人,其中掌握彩扎技术的骨干人员有10多人。周建每有业务,总不忘优先安排坪漆村的贫困户参与务工,将龙灯彩扎订单交给专业合作社,并组织村民参与制作。同时,周建的扎龙公司里的大部分彩扎师傅也来自于坪漆村,他们每天的务工收入达到两三百元。

坪漆村村民赵吉碧只要有空,就会到村里的彩扎基地,和村民们一起扎制各种规格的灯笼。

“做一个8角钱,一天可以做100多个,个把月都挣了两三千。”赵吉碧说,加工灯笼的时间灵活,既可以到彩扎基地大家一起做,也可以把材料带回家做,这样一来,家里事情没有耽搁,还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传承中创新,让铜梁龙灯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网络外宣,张浩改)04222688.png

2020年春节前,坪漆村制作了20000个灯笼,一个月时间就让村民增收近2万元。

除了彩扎灯笼,合作社还组织20余名村民学习铜梁龙灯制作,周千轮、肖红元、逮德军等村民已成为全区彩扎骨干。截至目前,坪漆村村民通过龙灯制作已实现收入20多万元。

“获得巴渝工匠称号,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还要继续创新发展。区委、区政府为我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我将继续发扬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努力把铜梁龙彩扎工艺传承好,并发扬光大,让铜梁龙在传承中创新,赢得更广阔的市场。”谈到未来发展,周建信心满满地说。(张浩、赵武强 、马兵)

相关推荐
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铜梁龙”远行美国

8月29日,感知重庆·2022中秋城市推广美国行——“铜梁龙”远行美国送龙仪式在重庆铜梁区规划展览馆举行。

渝台“云上”庆端午 同粽同源过佳节

​6月1日,在端午佳节即将来临之际,重庆铜梁与台湾彰化鹿港古镇联合举办渝台云上端午交流活动。两地群众同写中国字,同唱中华词,同包端午粽。

大型非遗山水实景剧 《追梦·铜梁龙》端午将首演

大型非遗山水实景剧《追梦·铜梁龙》将于6月3日—6月4日晚20点30分—21点30分,在铜梁玄天湖龙文化演艺中心正式公演。本夏季每周六20点30分也将常态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