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海外工业园区建设——“一带一路”投资进行时

来源:正略全球化观察 责任编辑:刘佳音 2017-07-20 11:19:00

10年前,中国政府为了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以促进与东道国的共同发展,由商务部主导推动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计划。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高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宣布“在今后3年内,在非洲地区建设3-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第一个国家级境外合作区正式得到批准。

在政府的鼓励下,一批海外企业通过海外建立工业园区的方式成功“走出去”,截止2016年底,中国企业在36个国家在建海外园区77个,其中56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分布,吸引1082家企业入驻,累计投资185亿美元,总产值达到506亿美元。海外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

实践证明,“集体走出去”不但可以贴近东道国市场,降低海外投资成本和风险,还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形成产业规模经济,并且获得东道国政策优惠,获得更多的海外话语权。

实际上,海外园区并非中国首创。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为了抓住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投资机遇,转移过剩产能,为本土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总部经济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就曾经实施推动“区域化2000计划”(Regionalization 2000),日本、英国、德国也都在探索海外园区建设模式,应对低迷的全球经济环境。相比之下,中国的海外工业园实际上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海外工业园区建设还是经营都存在诸多挑战,距离真正实现本地化,融入当地环境需要时间过渡。

(1)缺乏系统性的园区规划。目前海外工业园区建设大多是民营企业为主,由于经验不足,工业园区建设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和管理。而某些地方政府把企业“走出去”变成政治任务,盲目鼓励企业创建海外园区,忽视了海外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虽然很多海外园虽然初期都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定位,但招商过程中都逐渐形成集加工制造、商贸、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导致区域内园区功能重叠,缺乏自身特色和行业优势。

(2)建设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模式不清晰。国内园区开发采用土地开发费和财税捆绑形成的资金循环模式,这种模式在境外不能复制,而通常海外园区投资周期建设费用庞大、建设周期长达数年,需要经过10~20年才能有微薄回报,存在投资与收益未成正比等现象。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去总投资额高达8000万美元,而2016年10月的报道显示其年均利润仅为41.8万美元。

(3)企业融资难。境外园区一般而言是企业开发行为,政策性投入力度小,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巨大,由于固定资产在境外,无法获得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园区建设资金多以企业自筹为主,企业融资困难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4)传统产业主导的模式为主。目前中国海外园区仍然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发达国家的海外工业园区注重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制造业、科技型产业,运输、保险、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生活等配套服务功能齐全。

(5)中国企业海外人才不足、海外园区建设运营过程中经常遭遇“水土不服”,忽视环境保护、当地法律导致诉讼的情况经常发生,对中国企业海外形象造成伤害。

海外园区建设的初步思路

海外园区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对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海外园区建设必须充分总结过去园区建设的经验教训,汲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到以下几个关键:

1、高层推介入,政府主导、合理规划。

海外园区建设涉及到双边税务互惠、当地外交领事保护、工作居住证条件等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由政府出面与园区所在国同一约谈效果比企业单独约谈好的多。我国国家高层领导人非常重视海外工业园区建设,国事访问期间参观园区成为惯例,中白工业园项目(目前对外合作层次最高、占地面积最大、政策条件最为优越的园区)就是在中国国家习近平主席2010年对白俄罗斯国事访问过程中提出建议,并最终达成合作的。白俄罗斯总统对中白工业园签发总统令,对工业园区所有企业在税收、土地等方面享有的优惠通过最高立法的形式进行明确规定,对企业给予前10年免缴税的优惠,第二个10年税收减半,全区土地使用权达到99年,中白工业园区内员工个人所得税比普通税值低25%,还能得到政府、投资、金融、物流等保姆式服务。除此之外,全区内企业股东利润可以不受限制自由汇出,在入园企业进口设备以及配件时,享受免除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陪同下考察中白工业园,并见证了首批企业入驻,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另外,园区规划需要因地制宜,千万不能简单复制,要充分考虑东道国国情、周边产业,对园区发展方向、主导产业、商务功能做出明确具体的定位。作为入园企业,企业还需要在一开始就理清楚境内总部与境外园区之间的商业逻辑,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2、园区开发前期要明确园区开发的节奏和规则。

海外园区开发需要控制节奏。有报告建议,在做园区规划时,起步区的规模应该控制在4平方公里左右,如果太大效益不好损失较大,太小则不容易发挥规模效应。

园区投资方要组织专业团队,与东道国政府在投资保护、园区建设权责方面进行前期沟通,界定双方职责。

例如,中白工业园设立了三级管理架构,界定中白双方职责:

中白政府间协调委员会 (副总理级)——统筹推进中白工业园事务。

园区管委会(管理主体)——由白俄罗斯中央和明斯克州政府相关部门组建,管委会负责园区的政策制定、企业服务、行政审批、招商引资等。管委会主任由白俄罗斯总统直接任命,工作直接向内阁回报,效率极高。

中白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主体)——由中白双方股东共同出资组建,负责园区土地开发与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物业管理、招商引资、咨询服务等。

3、建立包容性园区开发模式。

中国交建结合微笑曲线,利用港口建设优势,在“一带一路”市场形成了独特的“微笑曲线+PIC+PLC”模式(笑脸模式)——通过价值链立异打造基础设施全产业链核心能力,构成“中交曲线”,把有三元结构特点的PIC(Port-Industry-City,港产城)和PLC(Port-Logistics-City,港口物流城)当做两个眼睛,与“中交曲线”共同构建一个全新商业模式即“笑脸模式”,一端是港口、园区、城市,一端是港口、物流园、城市,通过“中交曲线”的连接,再把产业和投资贸易等要素兼顾起来进行会聚式转动发展,最终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产业链、到价值链、再到价值网络体系的商业模式的进级。

招商局集团创新形成了以沿岸港口为特色,以中间经贸合作区为产业聚集平台,以后方城市为依托的“前港、中区、后城”的一体化综合开发模式。在临港区域开发海外产业园区,打造适合国际产能合作的软环境,解决产品和原材料进出口、通关、结算、支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通过投资港口、物流中心、交易展示中心、工业厂房、培训中心、商业住宅等硬件设施,创造适合中国企业落地的硬环境,形成国际产能合作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帮助东道国政府解决发展经济和就业、吸引外资等问题,把海外产业园区打造成连接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

4、构建科技型、绿色园区。

一是鼓励新建园区定位向科技型、绿色园区靠拢,从硬件上加大投入,提高自动化、智能化配套水平,打造低碳发展的绿色园区,从软件上提供金融、财税等政策扶持,搭建科技孵化载体、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功能模块。二是鼓励境外园区的生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产学研结合、自主创新型转变,提高生产效益。三是支持境外中小企业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园区聚集,形成核心竞争力强、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第四,注重园区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维护,打造绿色园区环境。

5、提升中国品牌营销能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中国品牌带出去,海外工业园区更是肩负着推广中国品牌的使命。园区企业可以积极引进咨询、广告等产业服务主体,提升品牌营销能力,一方面吸引其他国家的优秀企业入园,一方面需要扩大中国品牌效应,加快主导产业聚集与规模的扩大。新加坡裕廊集团就设立了裕廊国际和腾飞公司输出其园区服务管理,帮助“裕廊”品牌推广到海外。

6、可持续发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海外园区投资要让“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赢理念落地生根,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坚持合作共赢,以诚相待,充分尊重和主动融入当地人社会,为东道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中国交建每年发布项目所在地社会责任报告,对当地就业和本土采购率有专门的统计披露,这两个指标的年增长率都达到10%,目前已经接近50%。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交建通过积极捐建学校、扶危济困、抢险救灾、改善民生,设立奖学金并资助外国青年到中国留学深造,实现了企业与当地社会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