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芜湖市鸠江区:变安置为服务 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李芸 2020-07-17 16:58:48

安置点黑板上的感谢信 (陈剑 摄)

“后勤工作干得好,送吃送喝太周到。医疗检测准时到,问长问短满面笑。清洁卫生搞得好,扫地消毒都做到……这种精神太可贵,值得赞扬!”这是一封蘸满真情的感谢信。写信的人,是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黑沙洲被转移群众陈荣福。

连日来,受强降雨和上游洪峰影响,芜湖一次又一次地吹响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战役的号角。早在7月7日,鸠江区白茆镇就先着一棋,提前转移群众,化受灾为防守,变安置为服务。在陈荣福所在的六洲中学转移安置点,一个又一个人民至上的温情故事正在发生——

连夜送达的棉被

7月15日晚,大雨过后,气温骤降至20℃。朱少贵老人正和旁人闲聊“天变凉了”,并打算睡觉。话音刚落,几个志愿者就喘着粗气,着急忙慌地把棉被送到他床前。

“天气转凉,一床被褥对老人来说可能不够暖和。我们通过购买、发动捐赠,求助相关部门,12小时配齐了新的棉被和衣物。”孙秀兵说。这位两鬓斑白、原白茆中心学校的老校长,虽然已经退休,但汛情当前,熟悉情况的他第一时间来到安置点服务,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

此前,六洲中学已长期无人使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带领下,孙秀兵和镇上的教职工志愿者提前到校打扫卫生、接通水电、装好纱窗。如今,安置点配备了开水房、理发室、装有热水器的浴室。连自行车棚也被细心改造,成为能够遮风避雨的晾衣间。

防洪的同时,防疫工作也没有放松。安置点的医护24小时值守,每天进行体温测量、消毒杀菌。还会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进行监测。“所有一切,都是要帮助520多名被转移群众解决困难,了却后顾之忧。”孙秀兵说。

在安置点就着三菜一汤的伙食,91岁高龄的朱少贵每天都能喝上三两白酒。酒是女儿寄来的——女儿远在北京,得知他在这里吃穿不愁,也放下心来。

贴心的志愿者

每天上午,学校广播里,都会传来清丽婉转的庐剧。一些老人跟在后面不自觉地哼唱起来。

在广播室里忙碌的,是志愿者范冰冰。这个20岁的大二学生,曾挨个教室询问大家,想在广播里听些什么“解闷”。

范冰冰也是黑沙洲人。他原本计划在上海打暑假工,得知“家里洪水很大”,便赶了回来。来到安置点后,他主动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

扫地、打水,为老人叠被子、搀他们去厕所……范冰冰每天的工作都是从细小处着手。一天晚上,新转移来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正从楼梯口路过的范冰冰二话不说,背起老人送到位于三楼的安置床位上。

“这些爷爷奶奶年纪都很大了,辛苦了一辈子。我很心疼他们。”范冰冰说,“今年,又是疫情又是洪灾,他们有的其实还在担心地里的西瓜、玉米,我都知道。所以我想让他们多一些舒心、安心。”

安置点里,也有不少孩子。读四年级的李欣语,暑假作业已经做了一大半。她拉着范冰冰的手笑哈哈地说,“这个哥哥很厉害,遇到不会的,都能帮我弄懂!”

道不尽的感谢

在安置点待了9天,82岁的陈荣福已经适应了新生活:八位老人住一间教室,常用生活用品和口罩等防疫物资一应俱全,闲暇之余大家可以一起打打扑克。

实际上渐渐地,陈荣福深受触动甚至“受宠若惊”:一日三餐送到床前,卫生时时打扫。就连晚上吃不下饭,都会有人为他端上一碗面条。老伴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还有人细心地送来药品……

“面对这些恩情,我无以回报,只能找来纸笔写下感谢的话。”陈荣福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废弃的登记表。空白的一面,正是他写下的感谢信。他喃喃自语,“这样不够正式”,等战胜洪水回到家,自己要重新写一封像模像样的信寄给政府!

安置点里,感谢的话似乎说不完。还有不少人就地取材,用粉笔在教室黑板上写下心声:“整天到晚忙不停,看着你们胜亲人”“层层高山耸如云,共产党一心为人民”……

而在安置点大门一侧的党旗下,一行遒劲有力的大字,似乎早就为这些感谢写好了回信、激荡着回音——

“安置点是您临时的家。党和政府与受灾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风雨同舟!”(王世宁 乐培意)

相关推荐
安徽巢湖:快马加鞭建设安置点

旗山水郡安置点项目自去年11月份开工以来,工程建设历经疫情反弹、洪涝灾害、地质复杂等不利条件,项目管理团队提前策划,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全力推进工程进度。

芜湖鸠江区:“创造星园AIR PARK”新媒体直播小镇正式运营

7月23日,芜湖“创造星园 AIR PARK”新媒体直播小镇入驻签约启动仪式在鸠江罗兰小镇举行,标志着该地电商新媒体直播小镇正式运营。

芜湖鸠江区: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芜湖市鸠江区幅员辽阔,江南江北隔江相望,孕育着许多红色基因,也藏着无数感人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