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北京7月24日电“出口转内销”被看作是破解外贸下滑困境的出路和外贸企业生存的“救命稻草”。近期,国家和地方针对“出口转内销”瓶颈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地情况如何?那些“转内销”的企业是否成功实现自救?
“水土不服”--多数外贸企业转内销靠“价格战”
“内销市场大家都是一股脑‘冲’回来。我们前段时间试了一个月,完全就是打价格战,我们放弃了。没有必要挤这条独木桥。”广东省汕头市某贸易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汕头这家企业只是众多外贸公司中的一个缩影。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多数外贸企业一直以来以代工为主,缺乏渠道、品牌优势,在国内消费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只能通过“价格战”“转内”销售。一些外贸企业表示考虑放弃“出口转内销”这条路。
广东某服装鞋帽出口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企业被海外退单后,库存大量积压。企业生产的鞋子成本在90多元,现在100元3双通过淘宝等各种渠道进行处理。“我们现在是赶紧把所有能出的货全部出掉变现。今年外贸形势这么不好的话,我们想就把厂收掉暂停一下。下半年做一些鞋子的研发工作,等到海外市场起来以后再做。”该负责人说。
“我们做外贸不需要自己的设计团队。而内销就需要做品牌做设计。我们现在做的货全都是积压货卖不出去,只能通过甩货收回资金。”广东省东莞市某服装企业负责人无奈的对记者说。
“目前大家库存压力都大,加上今年经济形势不好,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少了,价格战不可避免。现在大家肯定都是牺牲毛利去‘打’的。”广东某厨卫电器上市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差异化经营”--资金流紧张是“头号”难题
记者了解到,有些外贸企业瞄准国内市场缺口,迅速调整生产,实现“差异化”“出口转内销”。在记者问及是否打算向这些企业“取经”时,外贸企业纷纷表示,资金紧张是“头号”难题。
“转产需要钱,组建国内营销团队需要钱,国内赊账压力大也需充足的现金流支持。我们产品都被退单了,哪里有钱去转产。”北京某外贸企业负责人说。
广东省东莞市某吸塑包装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企业出口产品占比7成,今年以来,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企业“瞄准”国内外卖食品包装盒产业快速增长这一趋势,积极调整生产线,并推出了公司的主打品牌。但是,打开国内市场并不容易,企业首先就要面对资金紧张这一问题。“我们的厂房都是租用的,在融资的时候就会出现没有抵押的情况。虽然我的设备很值钱,但是在银行评估的时候设备没法用来作抵押。我现在只是拿到了建行的几百万信用贷。其他正规渠道的融资就没有了。”该负责人说。
广东省东莞市某服装出口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企业要转向国内市场,需要建立自己的设计团队,并打造自己的品牌。“一是,需要建立自己的设计团队和自主品牌;二是,需要渠道经营,我们要重新打造渠道,成本很高;三是,人工成本会上涨。因为外贸出口都是大批量生产,而内销每种款式的量都很小,因此相应的人工成本也会上涨。”该负责人说。
“我们生产的画框、镜框基本按照出口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和审美生产。转内销后,反而增加了开发成本,且存在不确定性。”徐州森鑫艺术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落地难”--地方纾困政策效果有限
近期,多个地方政府针对外贸企业经营困难问题出台了多项纾困政策,但在企业看来政策纾困效果有限。企业只能靠缩小规模、减薪甚至停工停产来自救。针对相关部门和地方提出的支持出口转内销政策,受访企业表示这些政策多为方向性政策,难以细化落地,尤其是企业急需的金融帮扶效果并无差别。
记者梳理后发现,地方政府在“出口转内销”的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鼓励外贸企业通过直播、电商销售等方式打开国内市场;积极推动外贸企业进社区、进步行街、进超市,打通内销渠道;搭建消费平台,推出促消费主题活动;免征内销缓税利息;加强金融服务;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税费减免等政策。
“本地政府对企业采取了社保减免、电费减免等帮扶措施,对我们中小微企业还是非常有帮助,减少了工厂运营的基本成本。不过企业最急需的融资支持,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说要支持,但是我们并未获得更多贷款。”广东省东莞市某吸塑包装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不少税费减免政策,但是从企业实际感受来看,除减免社保对公司有些帮助外,用工补贴、税费、水电等政策扶持对公司帮助不是太大。”广东某电子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希望能够落实延长减免社会保险及上年度社会保险返还等稳岗补贴。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走访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虽然近期推出不少针对疫情的专项贷款,但金融机构还是沿用疫期前的常规标准进行风险审查,还是把扩大经营、开展新项目作为审批贷款的前提,导致企业难以申请贷款融资。调研中多数企业表示急需贷款,但受疫情影响都成了金融机构眼中的“烂企业”,无法达到获批贷款的条件要求;企业希望金融机构从当前救灾实际出发,“接地气”的调整风险审查标准,切实降低企业融资贷款难度,让企业实实在在拿到贷款、补助或融资。
“精准帮扶”--企业盼“一行一策”针对性政策落地
有企业建议,希望政府“快、准、稳”落地和实施政策和措施,为外贸企业抢时间;根据行业和企业的不同,尽量做到“一地一策、一行一策”甚至规上企业能够“一企一策”;针对关键行业、关键企业扩大出口退税范围及补贴激励措施,应对国外疫情加剧带来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实施的“对口帮扶”政策已经取得了实质性效果。
诸暨市是我国著名的袜业生产基地。受疫情影响,当地袜业出口业务普遍受到影响。诸暨市相关部门依托经营大数据分析筛选出360余家外贸袜业企业,向其中已有内销业务、转型较快的企业推荐“袜艺大唐”天猫旗舰店,帮助企业和“袜艺大唐”天猫旗舰店建立合作意向。通过该网店平台转型内销的诸暨天新针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浩勇表示,“‘袜艺大唐’平台销售稳定,更新速度快,每批次可帮助企业消化30万~90万双袜子,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囤货压力,保住了我们的生产线。”
浙江兴业集团是舟山市一家以水产品精深加工贸易为主的大型国有控股中外合资企业,产品远销美、日、韩、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疫情影响,企业原本出口欧美的大量订单遭取消,仅美国和意大利两地,取消订单总额就超过1000万元,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较大冲击。当地政府了解到企业情况后,依托浙江省税务局大数据平台的“商品供货商查询”功能,通过匹配供需双方货物名称,为兴业集团检索到70家国内采购商,并帮忙联系有意向采购企业。企业财务负责人舒源泉表示,经过税务大数据平台牵线搭桥,公司与有意向采购的企业进行了沟通联系,目前已与其中5家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合计销售达700余万元,成功将受出口影响的部分水产品销售出去。通过大数据平台,企业找到了更多的下游合作公司,国内销路更宽广了,外贸的压力也相对减轻了不少。
顺德家电商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商会也在酝酿针对当地家电产业的“精准帮扶”政策。“我们打算把顺德美食和顺德家电结合在一起推广,让顺德的厨师给我们顺德家电带货。相信这一举措可以挖掘消费者的创造性消费潜力,为顺德家电打开销路。”该负责人说。
(调研记者:丁雅雯、孟盈如、吴燕婷、吴丛司、吕昂、孙寅、崔璐、陈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