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兰州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稳供保产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唐云 2020-08-24 15:17:10

新华社兰州8月24日电(记者谭飞、王铭禹)走进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的甘肃大禹防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工人熟练地操作下,一件件防水卷材次第“走下”生产线,等待包装好运往市场。

“企业能正常生产,多亏兰州新区政府部门搭建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平台,让我们不仅快速找到了新订单,还为企业深耕西北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企业副总经理吕健说。

作为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被赋予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等功能。自2012年建设至今,已累计引进产业项目760多个,总投资3700多亿元。然而,受国内外疫情影响,不少企业也面临着供应链紧张、市场复苏慢、订单减少等问题。

吕健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主要以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类防水材料为主,去年在兰州新区正式投产。正当企业布局西北市场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订单急剧下滑。

正在企业一筹莫展时,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协同其他部门对辖区内上百家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摸排调研,对企业的供需信息、产品型号等按产业类型编辑成册,下发给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并举办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对接会,让不少企业快速找到“心仪对象”,实现产销对接。

“对接会办得太及时了,帮我们重新打通了供应渠道,解了燃眉之急。”吕健说,这次对接会上,他们与兰州新区城投集团、兰州宏建集团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金额达3000多万元,一举弥补了疫情导致的订单下降。

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双明媚说,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入驻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平台,涵盖上千种产品供需信息。“在外部市场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搭建供需平台在于鼓励引导企业就地就近采购产品设备、使用施工队伍,推动区内原料、产品等生产要素循环,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据介绍,除了线下不定期举办对接活动外,兰州新区还正在搭建线上供需平台。从远期来看,通过对企业供需大数据的梳理、分析,总结区域产业链短板。“这也为今后重点招商引资提供参考。”双明媚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以来,兰州新区在当好“红娘”,为企业牵线搭桥的同时,还进一步扮好“店小二”,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引进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世界500强企业正威国际集团兰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高铁导线项目投产。其生产的合金接触网线材和合金吊弦线,主要用于轨道交通及高速铁路领域,将有力促进高端金属合金材料技术在兰州新区快速转化。

正威(甘肃)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蓓告诉记者,该项目能顺利投产,除了当地便利的区位、原材料配套外,还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惠企措施和便利营商环境。

据了解,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兰州新区开展项目“不见面”审批,在甘肃率先启动“项目生成”“一张蓝图”“区域评估”3个系统应用,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全程网上流转办理,推动重大项目快速落地。此外,支持供应链融资、设立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续贷和展期业务等,为企业健康发展打通融资“生命通道”。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兰州新区有3批76个产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涵盖了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等绿色生态产业,总投资达248亿元。上半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2%,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逆势增长。

相关推荐
兰州新区:构筑向西开放新高地

近年来,甘肃省兰州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发挥“座中六联”的区位优势,加速建设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多式联运中心和物流集散枢纽,构建以“综合保税区、国际空港、铁路口岸、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为骨架的立体化开放平台体系。

乘风而起 展翅腾飞——兰州新区构筑向西开放新高地

造型形似中国传统饰物“如意”的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成为兰州新区陆、空、海三条“丝绸之路”大通道同向发力的重要见证。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兰州新区正以开放之姿拥抱发展机遇,以腾飞之势书写向西开放新篇章。

甘肃兰州新区进出口贸易额突破450亿元

近年来,兰州新区持续深化“区港联动”发展,培育形成了机电装备、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及综保区内电子产品、粮油、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多元外贸业态,探索“平台+通道+产业”发展模式,进出口贸易额突破4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