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杭州9月18日电(记者吕昂)随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5G技术正加速融入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物流等多领域,赋能产业,催生“数字新物种”,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日前在浙江宁波举办的2020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暨第十届智博会上,业界普遍认为,加强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部署,提升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数字化支撑能力,是我国探索5G应用的未来图景;持续提升网络供给能力、鼓励通信运营商与技术企业合作探索垂直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是5G行业的发展趋势。
图为2020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暨第十届智博会上拍摄的宣传牌
“我国5G用户超8000万,数字产业化基础更加坚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一级巡视员李颖说。截至今年7月底,全球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99家网络运营商开始提供5G业务。在我国,5G应用已覆盖到了工业、医疗、媒体、交通等领域,在复合材料无损检测、远程操控脑部手术、新闻现场一线“云直播”领域都能找到5G应用的身影。在浙江,已经建成交付使用的5G基站达5.1万个,开展场景应用140多项,居全国领先水平。
“5G+工业互联网”是当前5G应用最火热、落地最广泛的技术场景。在知名制衣企业雅戈尔集团,“5G+”全链接工厂正带来“智能制衣革命”。“我们用‘云联网’与雅戈尔合作,实现协同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使整个数据的流动从内到外结合起来,产品交付周期下降10%,库存周期下降15%,整体效率提升20%。”中国联通副总经理梁宝俊说。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也倒逼5G应用加快落地。国内注塑机龙头海天集团近日与宁波联通达成协议,将共建5G+多视角切换试模中心,打造全球首个基于5G的注塑机制造工厂。传统注塑机销售中需要客户将模具带到现场试模来确认型号,但目前海外客商难以到现场。5G+多视角切换试模中心能让客商通过远程实施试模验证完成注塑机采购,预计将为海天集团带来10%左右的新增客商。
业界认为,当前“5G+工业互联网”应用主要有三种模式:注重解决工厂内互联问题的工厂模式;注重解决跨区域工厂协同问题的集团模式;注重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匹配和组织利用的产业模式。三者将从不同角度打通5G应用的落地场景。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制造强国战略首个试点示范城市,宁波高度重视5G建设和发展,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已建成5g基站9458个,实现中心城区、各区县市主城区和重点乡镇的中心区、重点产业园区、港口、重点旅游区等市域内重点区域5G信号全覆盖。本届智博会开幕当天,50个数字经济项目完成签约,总投资额336亿元,其中5G项目签约金额最大,中国电信等三大运营商将与宁波共同建设5G创新应用和产业示范区,总投资额达116亿元。
5G发展将走向何方?专家表示,5G将加快催生“数字新物种”,包括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新产品,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还包括直播带货、远程办公、互联网医院等新模式。
“5G将助力数字化转型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张新红认为,数字化转型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即数字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从应用角度看是平台化、生态化、个性化、共享化。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都应考虑在5G环境下和“八化”要素结合,加快探索创新。
期待与5G深度融合的业态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也催生各类5G应用联盟。以中国联通5G应用创新联盟为例,目前其成员达1070家,覆盖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交通、新媒体等多个行业领域的上中下游。该联盟成立以来积极开展5G应用探索与实践,已打造200多个5G灯塔项目,包括和上海商飞集团进行的5G全连接工厂等应用场景探索。
业界认为,推广5G应用落地仍面临三大阻碍:一是技术,5G技术本身还在不断完善,业界的技术认知还有分歧,应用落地方面亟待形成合力;二是标准,5G行业尚缺统一规范,客户的服务体验参差不齐,安全问题、监管政策等有待统一;三是成本,现有5G终端的较高成本制约了规模发展。
对此,专家建议,持续提升网络供给能力,鼓励通信运营企业与技术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综合效益更高的垂直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胡坚波说,“企业要看‘性价比’,业界应研究如何降低企业应用成本,提高企业对5G的自主维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