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王辉耀:面对气候危机,没有国家是孤岛

来源:FT中文网 责任编辑:罗浩 2020-10-22 16:18:54

联合国成立75周年后,世界再次面临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的风险,如气候变化。如果各国不能通力合作,气候变化必然导致相互毁灭。

据统计,70岁以上人群对新冠病毒更易感染;联合国似乎也不例外。此次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本是联合国在成立75周年之际重振旗鼓、证明其重要性的机会;然而,联合国却未能协调有效的全球应对机制,暴露了其脆弱性。

然而,当世界面临更大的威胁如气候变化时,联合国未必就像其应对新冠病毒时那么脆弱。北半球出现有史以来最热夏天之后,呼吁全球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热情高涨。在上个月联合国年度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指出疫情之后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重建经济的必要性再次深入人心。日前,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承诺:中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周前,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拜登(Joe Biden)发表强有力的演讲,将气候问题纳入其核心议题。他指出,美国将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并投资2万亿美元助力美国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目前,中美两国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合作的希望非常渺茫。但联合国的诞生表明,在面临共同的生存威胁时,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转变。1945年,联合国成立的初衷是要避免核战争。此后,联合国渐趋政治化,未能阻止许多悲剧发生。但其核心使命取得了成功。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没有全球性的战争,也没有诉诸核武器的状况发生。

联合国成立75周年后,世界再次面临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的风险,如气候变化。如果各国不能通力合作,气候变化必然导致相互毁灭。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非轰然的一瞬。同时,解决气候危机所需的协作动力应远远不止是避免灾难。绿色合作意味着创造就业、重建更加繁荣、平等的社会的机会。据世界银行估计,新兴市场已经开辟了价值近23万亿美元的气候智能型投资机会。在脱碳方面存在跨境合作的可能。此方面的合作能够产生政治红利,推动全球合作平稳运行。

疫情之后绿色多边主义合作的缘由显而易见。尽管面临巨大的政治阻碍,但有多种促成合作的办法。2021年11月举行下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各大国应在十国集团(G10)框架下聚集在一起,针对气候问题达成新的共识。如果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加入现有的七国集团,其代表权将从世界人口的10%扩大到47%,其中包括世界上六个最大的碳排放国。更重要的是,它将弥合阻碍先前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谈判的裂痕。十国集团(G10)将代表全球气候利益,但也将精简优化尽可能推动快速进展。

同时,中国、欧盟和美国应建立三边机制,以推动绿色合作及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在气候方面的改革。中美欧三方通力合作,必然能够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推动市场采用气候友好型技术和标准。

与此同时,如果我们不发挥凝聚力,气候变化将成为破坏稳定的地缘政治的“风险乘数”,加剧气候移民带来的人口压力,从而加剧对社会和组织机构的压力,并将开辟新的竞争领域,从北极水道到气候适应技术及矿物质。而且,气候变化还可能通过破坏自然栖息地、增加人畜共患病传播的风险,加大未来传染病大流行的风险。

显然,多边主义绿色复兴的可能性取决于11月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更确切地说,关于气候变化的多边共识既不能阻止全球竞争,也不能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尽管如此,这会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正如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Dag  Hammarskjöld)所说,联合国并非是要带我们上天堂,而是带我们脱离苦海。(作者系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  王辉耀,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20年10月20日)

相关推荐
同舟共济山海间 共建共享“绿色丝路”

生态环保合作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要求。从内在发展条件来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如何破解资源约束、减少环境污染、推进节能减排等任务紧迫。

国际专家畅谈绿色转型:气候投融资与城市发展的未来

近日,来自泰国、沙特、墨西哥的专家学者线上聚首2024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共同分享气候投融资、城市发展以及国际合作领域的宝贵心得与前沿洞察,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创新思路。

墨西哥外贸委员会墨中企业分会副主席:危中有机 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12月8日至9日,以“全球合作 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在广州南沙举行。墨西哥外贸委员会墨中企业分会副主席迪亚斯在论坛期间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可持续投资,确保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