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回归后,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则在填补美国退出留下的真空,并将自身定位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参与者,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新的领导角色。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排放国和最大清洁技术制造国,其作用至关重要;欧盟同样不可或缺。正如2017年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中欧合作获得新空间一样,当前形势再次为双方提供了合作契机。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本文研究了过去极端天气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以及公共和私人部门应如何防范未来的冲击并尽量减轻其影响。
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14名政府官员、专家和学者带着对绿色发展的共同期待汇聚中国,参加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和国际合作司指导、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承办的“中拉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研讨班”。
加纳在建设气候适应型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国内创新,也需要国际合作。这一过程中最具战略意义的合作伙伴是中国。
然而,尽管中国农村社区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态度积极,但资金与专业人才的短缺仍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日前在联合国六月气候会议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切实行动令人印象深刻。
气候变化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重大挑战。本研究使用2013年至2022年间中国1000多个急诊科(ED)的住院记录来评估气温对医院工作量的影响。
中国有机会在推动气候融资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更成功落实以及维护巴黎机制方面发挥作用。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国际社会应当携手努力,合力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共同地球家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出资援助的蒙古国气候变化适应性支持项目启动仪式26日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
文章分析称,欧盟作为能源转型的全球倡导者,其政策工具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需求存在适配性挑战。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可能加剧东南亚国家平衡脱碳目标与经济增长的难度,而澳大利亚凭借地理邻近性、制度兼容性及发展阶段相似性,成为更具操作性的合作伙伴。
根据英国最近的一项研究,46%的英国公民支持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与中国合作,只有24%的人持反对意见。支持程度如此之高可能是因为英国公民认识到没有中国就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人工智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是真实的、可衡量的,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如果得到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开创一个技术与生态和谐共存的可持续未来。
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意味着人们亟需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应对能力差距等问题。为此,亚太地区国家应推行全民社会保障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随着世界面临着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挑战相互叠加的复合挑战,金砖合作机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全球的经济领导力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美国领导力缺失的情况下。
数字化转型在加快亚太地区气候行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雄厚的产业基础、积极的开放姿态,积极践行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在国际物流减碳、绿色金融合作、产业低碳发展等领域积极探索并取得诸多成效。
显示 738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上海举行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专线”发车仪式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