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全球化将何去何从

来源: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 责任编辑:翟淑睿 2020-10-23 15:30:29

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铃木裕明在《全球化将何去何从》一文中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深化的全球化趋势,如今面临转折点。

推动全球化的力量出现衰竭?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深化的全球化趋势,如今面临转折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美经贸摩擦。美国根据301条款加征关税,中方采取反制措施,美国又以安全保障为由,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采取限制中国产品进口措施,两国“脱钩”现象已然显现。这是否意味着推动全球化的力量出现衰竭?

推动全球化在于技术革新和主观能动性

全球出口额与名义GDP之比是衡量全球化程度的一项指标。过去两个世纪,这一指标一直保持正增长,然而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这一数值却出现了负增长,并持续低迷。有史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技术革新成为推进全球化的原动力。但是在上述这段时期,虽然战争为军事方面带来了空前的技术革新,但战火之中,实际贸易成本激增,全球化近乎天方夜谭。因此只有当技术革命和主观能动性兼备,像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齐头并进,才能推动全球化进程。

这种主观能动性在国家安全面前常常处于劣势,两次世界大战如此,冷战时期也是如此。国家安全不仅是指国与国的战争,也包括疫情的流行。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国纷纷采取限制出口措施之中便可见一斑。

美国调低全球化的优先级

美国对华采取强硬态度大致有以下几项要素。一是美国大选。在历届美国总统大选中,为获得更多选票,两党候选团队时常打出“对华强硬牌”,特朗普政权亦难免其俗。二是安保威胁。美国认为崛起的中国已成为国家安全领域的一大威胁,在信息通信领域采取限制进口即具体措施之一。其实在奥巴马时代后期,美国国内就出现了中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声音,并且超越党派,竟逐渐成为美国政界“共识”。三是经济利益。对华采取强硬态度是推动美国扩大出口、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改善营商环境的手段之一,这可以使全球化向对美国有利的方向发展,并可以“保护”包括特朗普支持者在内的美国劳动者。

第一项要素会随着选举的结束而淡化,而第二、三项要素是美国在比较国家安全和全球化后做出的判断,体现了推动全球化主观能动性的衰退。中国的政治、外交地位逐步上升,中美两国的价值观也有差异,这种对立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因此这种对立很可能会长期存在。

在这一时期又遭逢新冠疫情,美国的大量医疗用品都依赖中国进口,医疗物资的不足也使得“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甚嚣尘上。

难以逐层分离的“法式千层酥”

有学者将中美对立类比美苏冷战,但情况也不全然相似。因为当时美苏经济关系并不密切,而如今中美经济则相互依存,无法独善其身。

如今的国际分工也不再像过去产业链都在国内,本国独立生产最终产品,而已演变为工序细分,产业链遍布全球。如果强行实施中美供应链“脱钩”,就像把一块法式千层酥按层切开、分离,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都要做好准备以应对更加困难的贸易环境。

相关推荐
数字中国进行时丨海外并购到反向输出——制造业企业“出海”正旺

企业“出海”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在不断“出海”磨砺中,企业能熟悉产业高端市场,积累技术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

澳专家:中国全面回归驱动“新全球化”

全球化远未消亡,由中国和数字经济驱动的新全球化正在出现。

2022世界集成电路大会探访:半导体企业坚定看好中国市场

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22世界集成电路大会上,半导体企业汇聚一堂,就半导体产业人才、技术、市场等发展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不少头部半导体公司表示持续看好并将深耕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