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聚焦海水稻产业新发展 助推“农业荒漠” 变“新粮仓”

来源:湛江日报 责任编辑:何宇 2020-10-30 15:13:07

一个月前,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重度盐碱土地——新疆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种植的海水稻喜获丰收,10月16日,“海水稻国家生态粮仓”在深圳启动建设,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让“海水稻”再次高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近年来,海水稻已成为频频亮相的“网红”。10月29日,在湛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同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现场发言。记者 刘冀城 摄

海水稻论坛回归发源地举办  开启海水稻交流合作新格局

作为海水稻发源地的湛江,自然条件优越,孕育了许多原始的海水稻种质资源,助推了湛江的海水稻研发推广。1986年,广东海洋大学研究员陈日胜在湛江海边发现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请新品种专利定名为“海稻86”,被袁隆平院士评价为继杂交稻之后水稻行业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2016年,袁隆平院士团队与陈日胜合作,海水稻开始广为人知;2017年,“海水稻测产”位列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成就。此次海水稻论坛回到海水稻的发源地举办,具有特殊积极意义。

本次论坛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袁隆平院士担任论坛主席,汇集了罗锡文院士、陈日胜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还有众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80多位青年科技带头人及青年企业家参与分享。

本届论坛以“引领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设高端峰会、平行论坛,展览展示涵盖了选育耐盐碱水稻全产业链及相关文旅产业、农业科技,突出海水稻产业扶贫成果。其中4个平行论坛包括海水稻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改良论坛、盐碱地改良及海水稻生理生态调控论坛、海水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粮食安全背景下作物学科研究生创新论坛,就耐盐碱水稻产业开发、调控技术研究、种质资源收集与品种培育、全营养控失肥技术应用研究,秸秆炭化与土壤改良、播期调控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研讨。

论坛话题丰富、亮点密集,致力打造集海水稻科研、种植、加工、商贸、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论坛,为助力我国盐碱地开发利用、扩大红线外耕地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

海水稻实现历史性跨越  把荒滩变身“金色海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稳则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今年以来,江苏、浙江、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广东等地不断传来海水稻喜获丰收、产量提升、品种改良等喜人消息,海水稻在我国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为粮食安全、耕地开发利用保护、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引起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

风吹稻浪收获时,耐盐碱土地上汇成一片金色海洋。在这丰收喜讯的背后,是我国一批又一批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几十年来为水稻品种改良、水稻产量提高执着追求,默默奉献,成为一波又一波此起彼伏的“浪花”,汇成了推动海水稻高质量发展的“金色海洋”。

广东海洋大学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展海水稻机理研究、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的工作,挖掘“海稻86”耐盐碱基因与三代杂交稻技术融合,从1986年起组建团队跟踪研究海水稻,现已形成以海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研发机构,培育出海红11、海红12等系列代表性海水稻品系,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担任特聘院士,积极筹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为全国海水稻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

湛江在盐碱地研发种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广东海洋大学多个团队海水稻研发硕果累累。陈日胜团队早在1986年发现了世界第一株海水稻后,在海稻86基础上进行研发,目前在江门、珠海、山东青岛、广西、海南等国内多个地区种植,并取得很好的收获。以周鸿凯团队研发的海红香稻,往米线、米饼、酒等方面发展均取得了理想成绩;叶盛权教授团队的海水稻深加工环节,也是硕果累累。可见,海水稻经济价值空间十分大。

“发展海水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开放保护和实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意义重大。希望通过海水稻发展论坛,各位专家、企业家贡献智慧,出谋划策、携手同心,为耐盐碱水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如今已90高龄的袁隆平院士,却依然心系海水稻发展,奋战在农业的第一线。

几十年来,我国海水稻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我国研究海水稻的科研团队、科技人员越来越多,研发出的新品种、新成果越来越多,海水稻的产量从不足100公斤到现在亩产超千斤,种植面积从不足百亩到现在的上百万亩,海水稻产量从不足1000公斤到现在的超过50万吨,参与海水稻发展的企业、社会资本也越来越多。海水稻发展为我国的海滩涂、内陆盐碱地的开发利用,让海边的荒废土地、内陆的荒漠地再次被激活利用,带动附近村民的脱贫致富。海水稻发展为我国耕地保护、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藏粮于地打造新粮仓  推动海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1949年至今,中国仅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左右的人口,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而中国60%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粮,水稻育种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41亿亩,比上年减少了1462万亩。

而作为盐碱地大国,我国盐碱地面积达到了5亿亩,位居世界第三,其中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约有2亿亩。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趋势下,大量的盐碱化土地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水稻成为新的可能。

本届论坛高端峰会聚焦盐碱地改良、海水稻种植、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的前沿趋势和最新成果,探讨了海水稻成果转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产生了一批既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又有政策高度和实践落地路径的研讨成果,为海水稻科技创新和人才团队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打开新农业革命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在海水稻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海水稻源于广东湛江,在湛江遂溪的水稻基地考察,湛江的海水稻,对我们今后利用、育成耐盐碱好品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是国家宝贵的资源,一定要保护好,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贡献力量。”

湛江市在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过程中,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建设,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推进海水稻耐盐碱基因与三代杂交稻技术融合,实现中国海水稻技术新突破。

当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推动下,海水稻正在成为我国新的粮仓,逐渐从试验田走入市场,实现量产,从“农业荒漠”变成我国盐碱地上金色海洋,成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最新注脚。

相关推荐
【乡村美景】百灵·秀丨丰收湛江

【乡村美景】百灵·秀丨丰收湛江

东雷高速通过交工验收

12月21日,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东雷高速已顺利通过交工验收,计划年底实现全线通车,雷城连接线等支线工程也将同步开通。

23年扎根海岛乡村 矢志育人初心不改——记湛江经开区东简小学周立聪老师

冬日的清晨,朦胧的晨曦照亮了东海岛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也照亮了位于基地南侧的东简小学校舍。早上天刚蒙蒙亮,周立聪就提早出门,从东海岛最西边的民安镇家中出发,驾车到最东边的东简镇东简小学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