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主动作为,精准施策,通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公益扶贫、消费扶贫、个性化帮扶等多种举措,以扎实的金融扶贫实绩书写出了一份靓丽的时代答卷。
精耕“责任田”
汪桥村地处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望疃镇东部,距离县城约25公里,全村1550户6247人。2014年,汪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91户1008人。根据省委省政府定点帮扶工作安排,2014年以来,工行安徽省分行定点帮扶利辛县。2017年,为进一步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工行安徽省分行主动承担该县望疃镇汪桥村的“整村包保”,并向村里派驻驻村工作队。
为扎实推进汪桥村脱贫攻坚工作,有效促进村民增收,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工行安徽省分行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出资30万余元建起“融康路”“融康桥”,确保村民出行方便,运输畅通;捐资7万余元,在村小学为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为同学们赠送安全防护书包、儿童读物和玩具;积极开展“微心愿”和“爱心传递 赠衣扶贫”活动,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采集贫困户微心愿,为13户贫困户送去了美的落地电风扇及洗涤用品,为13户27人贫困人口送去秋季运动服及运动鞋;依托农业合作社,招收贫困户开展中草药种植,每年吸纳30几人贫困户就业;捐赠28.2万元余款,建立一个60千瓦的小型光伏发电,每年为村集体带来6万元集体收入;出资15万元支持汪桥村实施品逸肉鸽养殖家庭农场扶贫项目,增加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贫困户就业;通过单位统一采购和组织员工团购等方式,积极购买扶贫村的农产品,仅2020年一年,工行安徽省分行就在利辛县及汪桥村购买扶贫消费产品50万元;因户施策,有针对性的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提升“造血力”
“有了工行的支持,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进厂子打工挣钱。”这是汪桥村很多村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要致富,产业发展是主路。在扶贫过程中,工行安徽省分行深刻认识到,要以“造血式扶贫”为根本,结合贫困村自然资源禀赋和贫困户自身特点,精准安排产业项目,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经过不断地走访和与村民交流,工行安徽省分行驻汪桥村工作队了解到,村里有一家肉鸽养殖厂,但规模小、产值低。经过探讨,扶贫工作队觉得该养殖厂可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村集体收入。于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发挥金融优势,协调工行安徽省分行投资15万元资金用来改扩建,并创立“品逸”品牌。与此同时,多次联系拜访镇土管所、农林所、防疫站、环保检测等部门。经过不懈的努力,养殖园项目顺利运营。
目前,养殖场经营有序,已初显规模,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近1.5万元,并可安置10余名村民在养殖场就业。
在阜阳,同样的“造血式”扶贫赢得了村民的点赞。据了解,工行阜阳分行驻村工作队在工作调研中,注重培养村民自主创富的能力,并帮助村民制定脱贫措施,增强勤劳致富、创业致富、自强自立的意识。在入户走访调查时,驻村工作队发现,贫困户尹培秀有膏药加工技能,并从事过生产工作,在家里做膏药加工生意,因面积小显得拥挤不堪,生产规模也相应较小。驻村工作队经过沟通协调,采取“工厂+市场+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她引进扶贫工厂搞规模加工,并陆续吸纳了32位贫困户进厂务工就业,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目前,培秀包装厂不仅扩大了再生产,而且增加了集成电路板加工。此举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又带动了一部分贫困户就业,为实现稳定脱贫创造了条件。
浇出“致富花”
初冬的皖北大地,这个季节已快进入农歇时段,可宿州市百亩良园有限公司却忙碌依旧。“感谢工商银行宿州分行一直以来的支持,让企业发展免去后顾之忧,不仅如此,还直接带动了扶贫。”宿州市百亩良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道,2018年,公司由于扩大生产导致流动资金出现缺口,宿州分行了解情况后,立即着手为企业办理 “政银担”贷款,成功为客户发放农地贷款500万元,帮助企业扩大了生产和销售规模,带动了扶贫户脱贫致富。
据了解,宿州市百亩良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当地近百户农户的就业问题,是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今,在工行宿州分行的支持下,公司已成功运作桃园镇大学生村官暨青年创业示范园项目,同时解决了季节性用工问题,实现了村民家庭收入的稳中有升。
萧县20MW农光互补扶贫电站项目现场
自国家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以来,工行萧县支行积极谋划金融扶贫工作,力争以实际行动、以金融专业为扶贫作出切实贡献。在知悉萧县某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有意向在萧县开展农光互补扶贫电站项目后,萧县工行即向政府主动请缨,请求以融资对项目进行支持,并积极与项目方进行对接。在较短时间内,该行组织完成业务资料,顺利完成审批,并于2018年6月份投入项目融资9400万元,有力支持了扶贫项目落地和“开花结果”。 据悉,在萧县工行支持下,该公司20MW农光互补扶贫电站项目顺利实施并产生效益。目前,该项目年收益达到1200万元,每年向800户贫困户每户分红3500元。
今年以来,面对突发的疫情,很多农业企业也受到一定影响。其中,马鞍山市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因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一定困难。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和秋收季节的到来,企业加大了农产品采购,资金需求增加,向工行提出流动资金贷款申请。工行马鞍山分行加快业务办理流程,实现了从企业申请到贷款落地仅用时5个工作日,成功为该企业发放信用贷款200万元。
据介绍,该公司位于当涂县护河镇,为马鞍山市“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两个试点镇之一。企业不仅带动周边富余劳动力就地转为产业工人,同时提升带动周边农业生产、水产养殖、旅游餐饮等产业。
在扶贫过程中,工行安徽省分行充分发挥金融扶贫优势,注重信贷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为贫困户创业或贫困工厂的正常运营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帮助一方百姓脱贫致富,切实担负起国有大行的扶贫担当。
奔向“小康路”
“我们现在过得很好,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也感谢工行和您的真心帮扶。”青阳县光华村村民丁月凤跟工行青阳支行行长王维交谈着。
“你跟魏师傅最近身体还好吧?”这是工商银行青阳支行行长王维每次走访魏根祥、丁月凤家的第一句话,“我之前问你有没有农产品卖不掉,你怎么没告诉我?”王维关切的问道。
“是没有卖不掉的呀,菜在光华家园里挺好卖的,大家都知道我家的情况,都很照顾我,还有就是我不想卖给您,去年买我家的东西都是多给钱,让您吃亏”。
据了解,王维每次走访时,都跟丁月凤拉家常,“套”着丁月凤的话,问现在市场上的鸡和鸡蛋分别多少钱一斤,家里还剩多少能卖的鸡、蛋,为了防止丁月凤不卖,常常以身上没有现钱为由给村扶贫专干微信转账代交给丁月凤。为了让丁月凤接受“强买”,干脆决定由银行食堂定时采购他家的蔬菜、鸡鸭等农产品。这是一幕贫困户不想让帮扶人吃亏,而帮扶人设计“强买”贫困户农产品的景象,也是一副和谐而美好的画面。
为了更好地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问题,特别是那些重病户与重残户家中的农产品,王维与村主要负责人商议后,决定采取“两条腿走路”:把贫困户家中易保存的的干货放入村电商网点销售,对不易保存的新鲜蔬菜等农产品由县工行食堂统一收购,解决重病重残户农产品销售问题。
王维只是工行安徽省分行“消费扶贫”“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为支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实施消费扶贫“春暖行动”,多渠道解决农产品滞销和难卖问题,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并通过工行融e购开展专题活动。同时,通过全行全员参与消费扶贫方式,让每位员工都能参与扶贫工作,为群众致富奔小康贡献工行人的每一份力量。
金融扶贫为贫困地区引来了涓涓不息的“活水”,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工行安徽省分行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今后,工行安徽省分行将继续履行国有大行社会责任,持续加大薄弱地区信贷支持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李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