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后疫情时代 中国—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能否持续?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博玉 2020-12-01 09:45:38

在疫情导致全球贸易萎靡之际,中国与东盟贸易却逆势上扬,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能否持续?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期间,这一问题成为与会者的焦点话题。

分析人士认为,受益于双边关系加深和互信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升温将是长期趋势而非短期现象,今后料将有更大突破。

经济互补留足空间

东盟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在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看来,有些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他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比邻而居,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潜力大。许宁宁看好后疫情时代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前景。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教授认为,中国和东盟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强大互补性。中国和东盟的资源和产业互补,让东盟搭上了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给双边贸易注入强劲动力。这种互补空间还一直在扩大,给后疫情时代双方的经贸合作留足了空间。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认为,由于东盟国家经济和贸易受疫情的冲击相对弱于欧美,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复苏迅速。东盟的经济增长潜力,将扩大其与中国之间双边贸易往来。

自贸区升级给足马力

东盟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生效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生效,给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带来利好。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以来,由于原产地规则、贸易通关协定、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等方面门槛降低,自贸区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认为,得益于自贸区的升级,中国与东盟贸易正处在快速发展轨道上。中国—东盟开放式合作的正向外溢效应将助推双方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

庄国土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生效撬动了中国和东盟??贸易的新一轮提升。升级议定书生效后,中国和东盟90%以上的商品实现零关税,双方的经济融合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提升到更高水平。

许宁宁认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也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进一步升温。

数字经济合作提供无限可能

疫情之下,中国和东盟合作要焕发新活力,需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本届东博会,正是以“共建‘一带一路’,共兴数字经济”为主题,其目的就是要深化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东盟秘书长林玉辉在东博会上表示,数字经济是保持东盟与中国伙伴关系稳定发展的一大重要领域。中国在数字互联互通领域实力强大,备受认可,为东盟国家提供了无限机遇。他相信,在中国支持下,东盟数字化转型将注入新活力。中国在金融科技、数字支付体系等领域的专长也将支撑东盟与中国贸易投资发展。东盟方面曾预计,到2025年,东盟的数字经济将从2015年占GDP的1.3%提高到8.5%。而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对东盟而言将是分享经验的珍贵伙伴。

老挝驻华大使坎葆·恩塔万表示,2020年是东盟—中国数字经济合作年,双方将扩大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数字疫情防控方面的合作,这将把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推向更高阶段。

张建平表示,中国—东盟跨境电商等双边数字经济的合作目前呈现出蓬勃增长势头,数字经济将以高效和便捷,成为撬动未来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关推荐
全球连线|数智东博会 解锁新机遇 携手共发展

今年东博会展览总规模16万平方米,3200多家企业如约而至,首次设立人工智能专馆、新质生产力专馆和蓝色经济、外贸优品等展区,集中展示中国同东盟国家合作的最新成果。

第22届东博会和峰会闭幕 经贸项目签约超500项

记者从9月21日举行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9月20日,据不完全统计,共取得成果超700项,其中经贸项目签约超500项,多领域、多形式成果超270项。

全球连线丨他们合作的故事始于东博会

选品会、推介会、直播带货、签约仪式……在东博会的马来西亚馆,最火的“展位”当属于主舞台,这个热闹的舞台上每天都在促成合作。还有许多中国—东盟合作故事始于这一舞台,始于东博会这一“年度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