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宿州埇桥区:扶精神长智慧 添动力促脱贫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阮步影 2020-12-08 16:55:00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按照“动力激发、产业支撑、全员参与”的思路,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扶贫扶志工作,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有力支撑了脱贫攻坚。

2019年6月中旬,全国扶贫扶志研讨班在宿州市埇桥区举办,来自全国32个省(区、市)扶贫机关干部近百人到现场观摩学习,扶贫扶志工作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和参会人员的充分肯定。

聚焦“扶持谁”,精准把脉,扶贫先扶精气神

早在2017年,埇桥区通过调查发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无劳动能力占比44.9%,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占比5.2%,丧失劳动能力占比7.9%,贫困群众就业难、发展生产经营难、脱贫能力弱。全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文化程度较低,群众缺乏发展生产经营的技能,难以依靠自身实现脱贫。

针对以上症结,埇桥区坚持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对“两有户”(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发展门路),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就业脱贫;对“两因户”(因学、因病致贫),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对“两缺户”(缺资金、缺技术),通过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支持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实现脱贫;对“两无户”(无力脱贫、无业可扶),通过光伏、社保兜底等方式,实施政策性兜底脱贫。

聚焦“怎么扶”,创新举措,培基固本树新风

       为了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埇桥区一方面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一约一堂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讲堂、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为载体的移风易俗活动,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宣传文明乡风正能量,持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另一方面,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2018年建成259个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依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主题精神文化广场;组织各级帮扶联系人,尤其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开展走访,融入贫困群众之中,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埇桥区“志愿服务助脱贫·移风易俗树新风”主题月活动启动仪式

强化榜样带动。埇桥区每年开展一次脱贫典型评选活动,从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树一批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成功脱贫的先进典型,并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截至目前,先后评选出栏杆镇孙楼村李中兴、夹沟镇夹沟村张存化等152个先进典型,有效激发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

强化培训推动。埇桥区围绕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本领。截至今年10月,先后有6417名贫困劳动者通过接受技能脱贫培训实现了就业增收。

强化激励鼓动。按照“布局合理、面积适宜、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埇桥区一方面优先利用村内现有超市,建立“红十字博爱超市”,村民持积分卡在超市里选择兑换日用品。深入开展“十项创评”“五净一规范”“卫生清洁家庭”及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先进典型推报、评选、表彰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向上向善动力。

强化政策撬动,从立足自身增强脱贫信心、改进帮扶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编制《埇桥区2018年-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谋划项目13764个。

聚焦“扶什么”,多管齐下,织牢脱贫保障网

发展产业。埇桥区先后谋划到村到户项目95564个,投入资金4.11亿元。重点打造永镇乡关湖村、夹沟镇镇头村、栏杆镇石相村等3个旅游扶贫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2229人。截至2020年10月,全区74个贫困村均有主导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7235户贫困户。

发展扶贫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实现就业。在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外出就业的同时,埇桥区持续加强扶贫工厂(场)、扶贫车间建设,让贫困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就业。截止到2020年10月,共帮扶842名贫困劳动者就业,12名贫困劳动者自主创业;认定就业扶贫车间3家,安置贫困劳动者32人;招募就业扶贫基地4家,安置贫困劳动者42人;安置5133名贫困劳动者扶贫公益岗就业(包含29名边缘户),每人每月可增收600元。

自主创业。积极推进电商扶贫,以青年电子产业园为依托,对有意愿的贫困人口进行电子商务培训,2017年至2020年10月,埇桥区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40 人,孵化各类网店 1057个,其中贫困户开店82个。

继续学业。积极落实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政策,2014—2016年埇桥区共资助困难学生(含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残疾、孤儿等困难学生)67337人次,发放资助资金5472.11万元;自2017年至今,共教育资助建档立卡学生71727人次、资金4014.25125万元;“雨露计划”资助15490人次,发放资助资金2996.1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对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

公益岗位。出台《埇桥区贫困户互助公益岗位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开发安置埇桥区扶贫公益岗位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员、岗需互选”的原则,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择有劳动意愿但劳动能力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人员,设立护林员、护河员、护路员、光伏巡管员等岗位。截至2020年10月,共有3531名贫困群众走上互助员岗位,每人每月收入600元,实现了稳定增收。

至2018年底,埇桥区共脱贫45040户106702人,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区贫困发生率降至1.27%,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各项指标均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曹牧耕   李亦然)

相关推荐
第十届安徽五河沟东梨花节拉开帷幕

4月1日,游客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沟东村梨园游玩。连日来,以“游五河春天,赏沟东梨花,品民俗文化,享幸福人生”为主题的第十届五河县沟东梨花节正式开幕。

全球连线|在华卢森堡人眼中的中国农村之变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镇乍洞村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全村有17个自然屯、1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数182户619人,“十三五”期间,全村贫困人口314人,贫困发生率达51%。

美媒:为何中国能脱贫,但印度却没有?

农村的土地公平分配、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渐进式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并且得到有效管理;基础广泛的经济改革发展和当局主导的扶贫战略和政策等是中国成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贫困人口脱贫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