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会议现场
近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三次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以“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政策创新”为主题,专家学者们分别就新区建设、区域生态保护、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粤港澳大湾区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区域专家培养、经济形势与区域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等专家学者参与了会议。
范恒山在发言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决策,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举措。今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隐忧,一是区域板块内部分化加快;二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悬殊;三是要素支撑在少数地区呈现入不敷出的状态。针对这些情况,范恒山强调要加大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优化改革实验平台的空间设置,统筹协调新资源、新经济的配置,推动特色小城镇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要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不至发生逆转。
陆大道在发言中重点探讨了新区发展的创新问题。他认为虽然现在多数新区与当年的深圳、浦东都相差甚远,但新区未来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需要通过创新来“练内功”,吸引技术和人才在特定空间集聚。只有全力打造一批促进产业链快速形成的项目,才能形成产业集聚,进而打造创新的平台,体现新区的优势。
仇保兴围绕“城市群规划应解决问题”,提出应明确城市群规划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在城市之外下功夫使城市群规划管用。具体来说,首先是生态环境共治,建立一整套生态环境共治共管的方法体系,解决城市作为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根本源头的有效治理问题;第二要注重基础设施共建,推动优质公共产品的均等化,争取形成不同规模城市合理组合效应;第三是城市群内的金融、科技、教育等资源的共享。只有注重“过程调控”和调动群内每个城市政府的积极性,城市群规划才会真正管用而逐步成熟。
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围绕“深化创新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格局”谈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他认为当前区域分化出现了非常鲜明的新特点:宏观上南北分化,南方相对中心化,北方相对边缘化。未来的国家空间发展战略需要在统筹全球海内外、协调东中西的同时,加大平衡南北方的力度。第二个问题是打造“339N”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格局,也就是“三大板块”、“三个支撑带”、“九大集聚发展轴”、N个国家城市群和国家中心城市。他提出要用“三大板块”替代”四大板块”, 发挥京津冀支撑带引领作用,规划建设渤海大湾区,将青银轴带纳入国家集聚发展重点轴带,实现国家经济发展轴从“四横四纵”向“五横四纵”转变。
魏建国结合自身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经历,谈了两个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故事,强调认为中国当前急需一批世界顶级的区域专家,需要谋划出台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他生动地列举了很多当前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多”和“少”。例如,从专家组成特点看,政府官员多,顶尖专业人士少;跨界人士多,有国际影响力的少;从研究成果看,短期招数多,长期战略少;一般性对策多,顶级方案少;研究规则多,规律少等。
据了解,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经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发起成立,邀请长期从事区域发展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和中青年新锐组成,是研讨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学术平台,旨在深化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推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