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感知中国经济的温度——国研中心专家聚焦2021年经济社会热点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唐云 2021-01-11 15:10:33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记者邹多为)2021年,“十四五”开局。站在历史新起点,面对当前新形势,中国经济怎样迈好第一步、如何持续稳定恢复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经济社会热点难点展开讨论。

走过极不平凡的2020年,中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踏入2021年,人们对中国经济前景满怀期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认为,“恢复式、补偿性增长”是今年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特征。“由于去年的基数效应,今年全年经济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经济恢复内生动力增强,积极向好因素增多。”

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面对严重冲击,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沉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充分展现出我国经济社会治理体系的韧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说。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分析认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目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包括汇率波动、大宗商品震荡、中小企业困难等风险仍不容忽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还提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马建堂分析,宏观政策的设计,必须抓实风险防范和化解,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成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积极良好宏观环境。

对于宏观政策的取向,陈昌盛建议,随着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因为疫情推出的一些临时性、特殊性救助纾困措施要逐渐正常化。通过对经济现状准确把握,提前制定好政策协调和衔接,从而稳妥控制退出步伐。

在这一过程中,提升经济稳定恢复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看来,我国内需潜力十分广阔,应着力打造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

“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马建堂说,随着国际竞合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开放环境、产业分工格局、贸易投资领域、国际治理规则都在发生相应的调整。

近一段时间,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等标志性事件,成为我国持续扩大开放的注脚,也广受外界赞誉。

“这一系列重大突破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琦说,自贸“朋友圈”的扩大不仅有助于我国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将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马建堂还建议,应加快推动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落地生效。此外,坚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开放条件下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从而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

相关推荐
稳中求进每月看丨奋楫扬帆风正劲——7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7月,下半年经济运行开局的关键时段。夏日经济激活暑期消费新活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加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行至年中,各地凝聚力量,主动作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新华时评丨大门敞开,共享市场新机遇——中国发展增益世界之开放性

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在保护主义阴云密布、全球复苏步履蹒跚之际,中国以坚定的开放姿态,实现了经济的稳健增长。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经济底盘稳、韧劲足,也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新华时评丨稳中向好,为全球注入信心——中国发展增益世界之稳定性

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频发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确定性”已成为稀缺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稳健表现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为动荡不安的世界经济注入宝贵的信心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