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宿州埇桥区:铆足干劲 打磨产业 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李芸 2021-02-19 10:42:01

近年来,宿州市埇桥区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总钥匙”,强化举措集中发力,继续抓好各项产业发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新农村。

“立春时节,气温回升,当前土壤墒情不错,满足小麦生产需要,气温回升要加强田间管理,备足肥料。”初春时节 ,在夹沟镇新丰村胜水家庭农场,农技专家高超早早来到他的麦田里查看小麦的生长情况,细致对他讲解了冬小麦抗病抗寒、化学除草等技术。周胜水是夹沟镇辛丰村村民,今年,他种植了300多亩冬小麦,43岁的高超是夹沟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这个农闲季节他也没闲着,而是走村串户忙着抓生产、搞田管。

由于去年气候干旱,导致大部分地区小麦出苗偏晚,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加之入冬以来土壤墒情情适宜,随着气温逐步回升,麦田杂草将进入快速生长期。为此,宿州市埇桥区农业农村局及时组织了一批农技专家,多次深入全区田间地头,为农户开展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做好春季田管,排查病虫害隐患,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今年的几百亩小麦,根据农技专家指导,春节之前要完成化除、化冻和肥料的使用,为午季丰收打下基础,总体来说今天小麦比往年要好。”周胜水信心满满地说道。

管好地里的庄稼,还不能落下手里的活。在芦岭镇姜桥家庭农场里负责人姜桥正仔细查看香菇长势,这位“种菇能手”说起养菇头头是道。2018年从事香菇种植以来,姜桥虚心请教老师,学习香菇栽培技术,摸索出一套菌菇养殖技术。

2019年底,历经9个月的辛勤付出和科学管理下,2万棒香菇喜获丰收。除去投入资金,还多赚了10多万元。“当前,我们镇的香菇产业已实现由无到有,今后我将扩大香菇种植面积,保证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双提升,对有意种植香菇产业的,将免费技术培训,让香菇成为群众增收的‘香饽饽’。”谈及未来的发展道路,姜桥信心满满。

过好日子,产业兴旺是根本,稳岗就业是保障。尽管天气依旧寒冷,但在夹沟镇津浦村四季艾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在加工车间里,粉碎、筛选、轧绒、灌装……

“家门口有这么一个厂,真是太好啦!这里离家近,而且厂子扩大了,厂里的活多了,工资也提升了,一个月多拿了三四百块钱,现在特别有干劲。村民安文侠笑着称,2017年开始,她就一直在这个艾草加工厂上班,每月平均工资2000多元。

2017年成立的四季艾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当地镇村两委的关心支持下,现如今,四季艾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208户,常年吸纳20多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收入在1500元至2000元不等。合作社负责人陈景红表示,“现在对开发的产品很有信心,将来要把艾草的事业做大做强,接下来计划再增加一条生产线,带动更多老百姓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人勤春早,天道酬勤。行走埇桥大地上,我们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铆足干劲,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坚定信心。(韩伟)

相关推荐
安徽宿州埇桥区:从“皖北车间”到“世界农田” 埇桥“灌溉卫士”力拓国际市场

宿州市埇桥区政府常态化走访外贸企业,鼓励老企业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指导新增实绩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政策举措。

安徽宿州埇桥区曹村镇:文艺汇演倡新风 移风易俗润民心

近日,一场移风易俗主题文艺演出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文化广场精彩上演。

安徽宿州埇桥区:雕琢非遗之美 传递劳动精神

李正奎以泥为媒,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精雕细琢,勾勒出乡土中国的质朴温度与厚重深度,为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