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GDP增速目标归来彰显经济发展信心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博玉 2021-03-08 10:16:03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世界瞩目的中国GDP增速目标答案揭晓。时隔一年,政府工作报告重提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目标,不仅昭示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健与自信,更体现了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远见卓识。

“6%”的速度基准线是一个平衡发展速度与预留发展潜能的综合性指标,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还指出,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与过去刚性的指标不同,此次GDP增速目标回归政府工作报告只为经济发展设立速度下限,在发挥指挥棒作用的同时体现了指导性和包容性,给经济发展预留了改革创新空间。

当前,我国经济已处在优化经济结构、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阶段,这就意味着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与重视经济发展速度缺一不可。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关键。然而企业供给质量不高,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需求已成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结构性梗阻。提升供给能力,为国民经济“通经活络”,关键在于把科技创新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用科技创新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展新动能。

据《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企业R&D经费支出16921.8亿元,所占比重达到76.4%,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投入主体。从这一意义来看,如果速度过慢,容易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有陷入经济衰退的风险,也不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如果速度过快,则有可能导致经济活动管理者层层加码,使经济活动主体为完成指标而“疲于奔命”,减少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热情,限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潜能的激发作用,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不断走向成熟,“看不见的手”将更多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看得见的手”将更加注重发挥引导功能。正如曾经的“五年计划”变“五年规划”一样,把刚性指标变成刚柔并济的引导性目标,既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也是对科技创新的信心。

科技创新是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生产要素。当我国经济逐渐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科技创新需要在更加开放包容的GDP增速目标引导下,为经济增长激发更多潜能、贡献更多力量,推动中国经济的航船行稳致远!

相关推荐
西安高新区发布若干举措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4月25日,西安高新区发布《西安高新区2025年“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举措》,相关举措从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优化,从人才引育到成果转化,全方位打通创新链条,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国(安徽)科交会征集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创历史新高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将于4月26日-2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主体和投资者将在现场直观感受一个充满生机的创新生态,以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时代“热浪”与机遇。

中关村论坛期间,陕西专家共话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董事长、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董梅,西安天翼智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研部负责人熊江荣分别参加科技转化、人才培养等相关主题的平行论坛,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商人才培养大计。3月29日,记者围绕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对他们进行了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