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宿州埇桥区:绿色产业助乡村振兴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李芸 2021-03-23 10:16:12

连日来,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抢抓植树造林黄金时节,紧锣密鼓开展春季造林。

在灰古镇濉河北岸,几十名工人正忙着搬苗、栽种、培土,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这片土地也将在种植女贞树的几个月后重新披上绿装。“栽树的时候,这个树坑略大,必须回填一点土,把树扶正,踩实土,浇透水,咱们得确保栽一棵成活一棵。”技术人员赵军正和工人们一起忙活。

今年以来,埇桥区林业发展中心持续开展技术支持,组织乡镇林业站技术员深入栽植现场,加强整地、施肥、栽植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严把质量关,努力实现栽种一片,成活一片。

“植树季节不等人,春节以后我镇就组织人员加紧栽植,目前栽植的主要品种有垂柳、女贞、紫薇、法国梧桐等。像我们身后的濉河公园,总长度7千米,总绿化面积600余亩,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我们灰古镇老百姓的后花园。”灰古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姬道旭说道。

岸旁刚刚栽植好的女贞树迎风摇曳,姬道旭表示,灰古镇将抓住当前造林黄金时期,高标准完成绿化工程,争取在3月底前全面完成造林任务,与此同时,还会指定专人负责,每天进行造林督查,真正做到“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串珠成链,移步换景。走在顺河乡万桥村的乡间小道上,道路两旁的薄壳山核桃地里,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正在查看苗木长势。“现在这些薄壳山核桃还处于幼苗阶段,一定要保证适时浇水。”技术人员赵军说道。

为了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林业工作站技术人员建议户主在林下套种赤芍,从而发展多元化农林结合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赤芍的生长周期大约是4年,4年以后每棵的根茎能卖到5块钱左右,这样既能保证薄壳山核桃的收益,每亩还能额外多收入2万元。”赵军开心地表示。

林下套种赤芍,是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600亩赤芍能够带动周边农户30余人,每年的4月到10月期间,农户来除草、施肥、修剪、养护,每人每月能拿到工资2000元左右,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减轻了栽植户的后顾之忧。

见缝插绿、应林尽林。灰古镇、顺河乡只是埇桥区推进林长制改革、持续造林绿化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区各项造林工程,如矿区植被恢复、高效经济林及中幼林抚育等,都在有序进行中,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正在埇桥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埇桥区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在建绿、增绿、护绿的同时,做好用绿、活绿文章,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生态效益,促进林业增效。“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造林任务8048亩,占总任务的60%以上,与此同时,我们因地制宜推出一村一林政执法人员管护等制度,形成保护发展林业资源的强大合力,彰显制度优势,释放良好的治理效能,持续做好乡村绿化提升,加快推进农田林网建设,为埇桥振兴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绿色生态屏障。”区林业发展中心技术推广股股长、高级工程师孙礼涛说道。(姜南)

相关推荐
金融巧筑安居梦:农业银行绘就和美乡村建设新画卷——“这五年,看山乡巨变”主题调研系列报道之四

从水利设施到住房保障,从产业培育到公共服务,在每一个关乎乡村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环节,农业银行始终推动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实现从“有保障”向“高品质”跨越,既补“硬件短板”,也强“功能弱项”,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夯实根基,持续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实现深度衔接、长效发展。

农业银行: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构筑产业兴旺新图景——“这五年,看山乡巨变”主题调研系列报道之二

中国农业银行始终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特色产业,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防线,激发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走出一条金融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安徽宿州埇桥区灰古镇:“小田并大田”改革见实效,千亩稻田迎丰收

11月18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的1750余亩水稻田迎来集中丰收期,六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往复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