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鄂尔多斯经济之六:鄂尔多斯林业工作成效显著

责任编辑:周懿 2017-09-13 10:20:01

鄂尔多斯国家森林城市

 

一、荣誉,鄂尔多斯的绿色名片

2013年,鄂尔多斯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5年,鄂尔多斯市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这两张重量级的绿色名片,见证了鄂尔多斯由黄到绿的绿色嬗变。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是评价一个城市绿化成绩的最高荣誉,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鄂尔多斯作为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能获此两项殊荣,充分体现了鄂尔多斯人战天斗地的铺绿精神。

二、智慧,鄂尔多斯创新绿化模式

(一)贴近自然适地适树

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水平衡原理,用贴近自然建设理念指导森林城市建设,因地制宜,以水定树,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搭配,封飞造结合,大力营造耐旱、耐寒、耐盐碱、耐瘠薄的乡土树种,从鄂尔多斯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确定造林密度和苗木规格。把城市绿化理念延伸到乡村,不断加快城乡绿化进程。

注重点上成景,提高城市绿化品位。坚持“主题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原则,将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族特色有机结合,高标准打造园林景观,科学布设公园、广场及绿地,不断完善绿地系统,累计建成各类公园、广场等205个,旧城区改造新增街头绿地17处,各类公园绿地均匀分布,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6.6%,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化效果。注重线上成荫,打造绿色长廊。结合城市路网建设开展绿化,道路建设与绿化同规划、同设计、同施工,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注重植物色彩、层次搭配,实现“一街一景”、“一路一品”,道路沿线“绿树成荫、整齐美观、错落有致”“春夏赏花、秋冬观色、四季皆景”,市内道路绿化率达到82.52%。加强河川改造和防护绿地建设,依水建林,林水相依,编织水系绿网,全市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1.4%。打造了赛台基水库、红海子湿地、乌兰木伦河等河川绿化精品,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园中、城水相拥、城园交融”的森林城市格局。注重面上成林,加快重点区域绿化。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城镇周边、园区内外、河岸山前、道路沿线、厂矿企业等重点区域绿化,构筑覆盖城乡的绿色生态屏障,真正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走进村庄、走进千家万户。

(二)科学引领,分区治理

根据全市的地貌类型和自然条件,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隔”的治理模式:在南、北两侧营造生物锁边林草带,阻止沙漠南侵、北扩、东移,利用天然的十大孔兑和修建穿沙公路进行切隔治理;在毛乌素沙地,采取“庄园式生物经济圈”的治理模式:运用封飞造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形成以农田草牧场防护为中心的庄园式生态经济圈;在干旱硬梁区,采取“两行一带”的方式,即:“窄林带、宽草带、行植灌木、带间种草、灌草结合”的治理模式;在丘陵沟壑区,采取“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的治理模式。在分区治理模式中,林业科技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自主创新,林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抗旱造林、飞播造林、荒漠化防治等系列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建设中。

三、全市重点区域绿化成效

鄂尔多斯市于2013年启动实施以道路沿线、村庄前后、厂矿园区、城镇周边、河流沿岸为主的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同步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重点区域绿化307.65万亩。

四、数字林业,为绿地安装了电子眼

2009年,鄂尔多斯开展了全市8.7万平方公里的航空拍摄,以0.4米的空间分辨率完成鄂尔多斯市全境1:10000的正射影像电子地图、1:25000的正射影像纸质地图、三维漫游影像地图和具备地形图信息的六层数字高程图,构筑了鄂尔多斯“数字林业”基础地理空间体系,开发建设集林业基础信息管理、林业经营规划、林业防火监测及动态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有害生物监测控制为一体的鄂尔多斯数字林业平台,建成了集展示、咨询、监控、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林业演示大厅。

2008年以来,启动了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工程建设,建成1个市级6个旗区级防火监控指挥中心和69个野外监控点的防火远程监控系统,监控面积达2.17万平方公里,监控覆盖率达到了89.1%,基本覆盖了森林重点火险区域。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市已成功建成了集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基础地理信息、荒漠化动态监测、森林资源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覆盖全部林业核心业务的“数字林业”核心平台,14个核心业务系统和1个林业基础数据库总库全部投入运营,林业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

五、产业,绿色财富的延伸

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条件,使鄂尔多斯的灌木资源占到森林资源总面积的80%,拥有了“灌木王国”的美誉,平茬复壮的生理特性为林沙产业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条件,成功地践行了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成为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创新之举,它使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融合,绿了荒漠,富了百姓。

全市已建成林沙产业原料林基地2839万亩,建成天骄资源沙棘食品、高原杏仁露、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等大型林沙企业20多家,打造了成吉思汗陵、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等生态旅游景点20多处。2015年,全市林沙产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收入2600元。

全市共建成农牧民林业专业合作社27个,入社农牧民1910人,经营林地面积28万亩,5个专业合作社被评为自治区级专业合作示范社,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等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培育集体林地600多万亩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农牧户5.2万户(次),累计总产值20.2亿元。鄂尔多斯市恩格贝沙漠生态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五、治沙人物

50到60年代,涌现出了治沙造林模范人物:乌审旗谷起祥、宝日勒岱(女),伊金霍洛旗倪驼羔,达拉特旗马世通、徐治民,准格尔旗苏巴音、刘茂桐、陈官柱等。

70至80年代,由于推行“个体、集体、国家造林一齐上,以个体造林为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和“‘五荒’划拨到户,草牧场两权分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农牧民争沙、抢沙承包治理的喜人局面。涌现出了一批以鄂托克旗沙木腾、鄂托克前旗米启旺等为代表的治沙英雄以及为治沙造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国林业劳模王玉珊。

90年代,伊克昭盟盟委、行政公署提出“拉通联动、增收增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梯度推进”和“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战略,涌现出了王果香,曹扎娃等先进个人。全市首家沙柳刨花板厂在东胜区泊江海镇悄然崛起。

进入新世纪,鄂尔多斯按照“政府引导,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带动,全社会参与”的机制,鼓励社会各级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全市5000亩规模以上的造林大户达200多户,参与治沙造林的企业达20多家,涌现出了殷玉珍、盛万忠、乌云斯庆、王中强、刘志勇、訾德清等为代表的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以及东达、亿利、伊泰、毛乌素生物质热电、绿远等防沙治沙典型企业,企业治沙已然成为鄂尔多斯防沙治沙更为强劲的一股力量。

相关推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锚定千亿元招引目标 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2025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将以延链、补链、强链、建链为重点,用足用好优势转化、场景驱动、基金赋能三种招商新模式,聚力全域风光绿电等优势转化,统筹招引“风光氢储车”上下游产业,以全域风光绿电产业集聚优势助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安徽固镇:增绿添彩建设森林城市

近年来,固镇县在城市绿化美化中,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提升绿化水平,绿地率达35.81%,2010年被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县。

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运

海关总署经过2天的现场考察评估,宣布鄂尔多斯航空口岸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3个指定监管场地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