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王义桅:港口建设在美政客眼里徒见霸权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赵娜 2021-09-08 15:58:44

“为了反对‘一带一路’,打压中国,美国不惜自爆家丑,不计长远利益和名声。”这是笔者近年来去世界各地讲“一带一路”话题时,许多友好国家的友好人士发出的感慨。

最近因为宁波港一度因疫情停摆,引发全球航运业震动,美国媒体、智库大肆炒作全球供应链过于依赖中国的风险,并借机攻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宣称“中国在60多个国家投资港口,‘兵不血刃’控制全球战略咽喉”。其背景是,中国不仅在本土拥有世界十大港口中的7个,而且已在至少60多个国家有中国国企投资,兴建、援建或租赁的港口。港口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全球贸易80%通过海运完成,而港口是海运的节点。

本质上,美国是典型的海上霸主。全球贸易航线基本被美国联盟体系控制。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且不是美国的盟友,不受美国控制,所以让美国很不爽;现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投资、收购、入股世界重要港口,让美国有些焦虑。

美国的逻辑是:我这么想的,你也会这么想;我这么做过,你也会这么做。美国为何对港口如此敏感?美国是靠海洋成就了霸权,控制战略通道,商业港口被认为具有军用和民用的双重性,因而担心它们被升级用于军事目的。美国一些军事专家认为,“中国扩张”最终有可能使其有能力在所控港口附近海域限制美国海军的活动。显然,核心不是中国投资港口有什么安全问题——美国关心的不是这些国家的安全问题,而是美国的霸权安全。美国控制这些港口和战略通道安全的能力可能受到冲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话说回来,决定港口如何使用的是所在国家,而非中国。为什么140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为什么那么多国外港口的发展都选择与中国合作?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而美国推崇的私人资本是没有兴趣的,甚至美国内基础设施都老化了而得不到修缮。此外,还有一些国家政局变化、投资环境本来不好,存在一定的风险,国际资本更不愿去投资,这就产生了“亚投行效应”。

概括来说,西方国家投资的都是高收益项目,最初他们怕苦怕累怕有风险,如今中国做起来了,他们就各种羡慕嫉妒恨。何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经验是认同的,比如要致富先修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而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也是一些国家发展普遍面临的瓶颈,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这在客观上打破了原来殖民剥削、美国霸权的体系,助力沿线国家命运自主而非依附美西方。

为了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美国在今年6月的G7峰会上抛出B3W计划,声称也要搞基础设施。但基础设施建设跟当今的美国存在三种不匹配:

首先,是时间上不匹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设施投资的周期长,而美国的政治周期是四年一大选,两年一中期选举,州政府也如此。之所以很少去考虑到长远的投资,是因为政客的政绩出不来,利润考核又是每年私人资本公司的惯例。为资本逐利的短视政治经济逻辑,造成“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局面。

其次,是空间上不协调。分而治之、地缘政治,这是美国常用伎俩。而“一带一路”的逻辑是互联互通,美国故此反对。反过来,人类进入万物互联、互联互通时代,“一带一路”推崇去中心化的合作模式,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

第三,是性质上对立:公—私、控制—反控制。美国习惯搞双重标准,有我主导的和我控制的两套体系,一套是给你用的,另外一套是我掌握的。“只有这样,你才是安全的,因为我能掌握你的安全”。基础设施是造福于广大民众的,追求公平正义。所以“一带一路”也是中国国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外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分享,客观上挑战了美西方的传统模式。

港口是为发展当地制造业和扩大贸易服务的,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参与和帮助一些国家的港口建设项目,主要是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全球化的努力。这是中国一再强调的,“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但美西方却在推动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以所谓的“民主同盟”,打造新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污蔑“一带一路”,企图将中国作为全球化受阻的“替罪羊”。

其实,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更需要全球货物贸易的通畅,保证经济发展。美国无力、无意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也不许中国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相反,我们更愿意看到美国放弃排他性思维,与中国一起服务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来源:环球时报,时间:2021-09-07)

相关推荐
“永”字当选2025“一带一路”年度汉字

2025“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9月28日在重庆市永川区举行,“永”字从9个候选字中脱颖而出,当选2025“一带一路”年度汉字。

跨越山海绿为桥 中拉携手筑未来——中拉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研讨班在京结业

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14名政府官员、专家和学者带着对绿色发展的共同期待汇聚中国,参加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和国际合作司指导、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承办的“中拉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研讨班”。

从“污染治理”到“低碳引领”:中国碳金融实践赋能“全球南方”

2025年9月7日至20日,“一带一路”资金机制与碳金融能力建设研讨班在北京、广州两地成功举办。本次研讨班不仅搭建了南南合作新平台,也为发展中国家协调经济增长与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