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吴海龙:欧洲在对华政策上被美国带了节奏

来源:环球网 责任编辑:赵娜 2021-09-14 09:00:26

中欧关系本来应该比预想的更好,但遗憾的是,双方关系陷入了僵冷期,短期内回暖的可能性不大。

中欧关系出现今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是欧洲在对华政策上跟美国太紧了。美国把中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欧洲随后就把中国定为“制度性竞争对手”。美国与中国一打贸易战,欧洲就出台了外商投资、自由贸易等一系列新规。这些新规虽未点中国的名,但中国人心知肚明,这些玩意儿主要都是针对中国的。美国认为华为5G技术不安全,欧洲就开始和华为解除合同,拆除5G设备。美国说“南海航行自由受到威胁”,欧洲国家就纷纷派军舰到南海巡航。美国说新疆搞“种族灭绝”,“强迫劳动”,欧洲人就跟着大呼小叫。美国要对中国的新冠病毒溯源,欧洲就随声附和。美国指责中国搞网络攻击,欧洲遥相呼应。美国说孔子学院有问题,欧洲就一股脑把孔子学院都关了。退一万步讲,如果美国这个带头大哥不搞上面这些事,欧洲会主动搞事吗?被美国带了节奏,欧洲就没有了自己的主见,也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尽管欧洲也曾一度在特朗普大搞“美国优先”的时期,强调要“战略自主”。但拜登上台后,美国重新回来领导西方世界,欧洲似乎觉得又有了主心骨,因此也就不特别强调“战略自主”了。只是最近,在阿富汗撤离问题上,美国抛下盟友自己先逃,才又再次搅动了欧洲“独立”和“自主”的心结。

中国并不反对美欧关系走近,毕竟美欧是盟友,美欧在对华政策上进行协调也无可非议。但欧洲作为多极世界中的独立一极,在对华关系上不能美国说白就是白,美国说黑就是黑,美国吆喝什么,欧洲就跟着吆喝什么,更不应为了美国的利益,由欧洲买单。

中欧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中欧关系与中美关系有很大的不同。中欧既不存在历史遗留的包袱,也不是战略竞争对手。中国从未做过损害欧洲利益的事情。中国一直支持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支持欧洲的团结合作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欧债危机时,中国主动向欧洲伸出援手;在别人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时,中国力挺欧洲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在伊核等热点问题上,中国与欧洲顶住压力,保持了相近的立场;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与欧洲一道,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支持全球贸易自由化。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中国一直秉持公开、透明、开放、包容的立场,从未有任何要分裂欧洲的想法。恰恰是在新冠疫情反复肆虐,欧洲物质运输格外吃紧的情况下,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成果——中欧班列,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使欧洲许许多多的国家都从中受益。

中国与欧洲确实存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但这是双方发展关系不可逾越的障碍吗?显然不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就得到了不少欧洲国家的承认。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得到欧洲许多国家的支持。中国与欧洲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关系。中国与欧盟1975年建交以来,也从未因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止步不前。中欧一度被夸耀为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关系的典范。

中欧在人权问题上确有分歧,但中欧之间一直在人权问题上保持着对话关系。中欧关系也没有被人权问题绑架和裹挟。

中国确实在快速地发展。但中国的发展并未对别人构成挑战和威胁,而是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中国是世界上最能挣钱,也是最好挣钱的地方。欧洲大大小小的企业几十年来在中国挣得盆满钵满。只有中国这个超级大市场才维持了欧洲稳定的出口,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欧洲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给世界提供的机遇,没有谁能替代,普天下也找不到第二家。

我们希望欧洲在对华政策上能有独立的思考和自主的判断,从欧洲自身利益出发,按照公理、正义,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来处理对华关系,不受美国因素的影响。欧洲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中国没有把欧洲当对手,也不想让欧洲把中国当对手。这个世界不需要对手,更需要伙伴。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欧洲的合作伙伴。中欧之间可以通过广泛和深入的对话和沟通,消除疑虑和误解,增进理解与互信,让僵冷的双边关系逐渐回暖。只要欧洲的对华政策对头了,中欧关系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来源:环球网,时间:2021-09-10)

相关推荐
西媒:追随美国遏华的真正盟友很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与美国一起对抗中国的真正盟友很少。它们被整合到重复的小型联盟中,包括“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五眼联盟”和“澳英美联盟”。

专家称“印太经济框架”形式大于实质

在华盛顿,美国总统拜登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似乎已经注定要失败———议员们只会批准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贸易计划。IPEF只是一项在海外发布的行政命令,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一事实意味着它将无法像拜登希望的那样遏制中国。

法媒:欧洲对华应采取“中间道路”

战争重新回到欧洲之际,欧洲应当找到合适的态度与北京对话。封闭且实施了新冠清零措施的中国,最终会重新开放边界。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立场,以便中国能继续成为我们潜在的、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双方的关系就是要更加平衡、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