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做内陆高新区发展的“领跑者”——西安高新区30年高质量发展调查

来源: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1-09-28 16:23:03

【新华企业资讯9月28日】尽管没有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地处西北内陆的西安高新区却长期居于全国高新区“第一阵营”。面对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等不利因素,2020年西安高新区实现了12.3%的经济增速,领跑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创新的“基因”早已根植于这片创业热土。从30年前的一条街,到如今汇聚十几万家企业,西安高新区探索出一条内陆高新区依托自主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次创业:激发科技创新“驱动力”

西安高新区跨越30年,经过三次创业阶段,从最初的模仿引进,到跟跑并跑,再到如今的创新引领,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60亿元,较“十三五”初期翻了一番,全市占比39%,为西安市GDP总量首破万亿元大关,成为西北首个“万亿俱乐部”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1991年到2002年的第一次创业中,西安高新区按照“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的思路,引进富士通、霍尼韦尔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到2002年底,区内超千万元产值的企业200余家,基本奠定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三大支柱产业的雏形。

如果说一次创业完成了“立区”,那么从2003年到2016年的二次创业,则实现了“兴区”的目标。这期间,西安高新区体制机制全面升级,调整产业布局,瞄准具有高附加值、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环节,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4大主导创业。同时还引进了三星高端存储芯片项目,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从2018年起,高新区正式进入“强区”的“三次创业”计划。科技、金融、人才、市场等要素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进入“裂变”式发展阶段。2020年,西安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82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0家,上市企业累计达到53家。

知识分子创业,是西安高新区的一大亮点。从成立之初,为了让科技资源和科技人员从深宅大院走出来,西安高新区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填平产学研间的隐形鸿沟,让科技成果与市场接轨,是内陆高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

引领全球金属3D打印行业发展的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是源自西北工业大学的技术团队。小到一颗牙齿,大到飞机零部件,都可实现复杂结构一次性成型,铂力特为航空、汽车、医疗等领域提供颠覆传统制造的技术,成为包括空客在内的众多国际一流企业的高端配件供应商。在西安高新区,平均每小时新注册1家科技企业。他们体量不大,却在细分行业拥有国际市场,引领技术潮流。

“科技创新是高新区实现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经过三次创业,高新区聚集更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地方力量。”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鲜萍说。

弥补短板: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相比沿海地带,西安高新区地处内陆地区,仍存在着地域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技术创新、产业发展面临着缺技术、缺资金等一系列短板。为解决这些问题,西安高新区积极引进其他高新区的先进模式,经过多年发展,使这里不仅具有战略性的光子产业,还聚集了阿里巴巴、亚马逊、华为、字节跳动等一批大数据企业。

为助力金融和科技在这里“擦出火花”,西安高新区引进了深圳“前海模式”。今年6月底,备受关注的丝路(西安)前海园在西安高新区基本建成。作为深圳“前海模式”在内地复制的首个样本,未来将引入持牌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创新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为科技、金融互乘放大发挥重要作用。

11年前,深圳南山半岛、伶仃洋畔,被誉为中国“曼哈顿”的前海,崛起在特区之中。金融和科技融合发展,是前海经济的一大特色,而这正是西安高新区发展的短板。“西安是前海模式走出深圳、走进内陆的第一站。不仅解决了西安有技术、缺资金的问题,也是响应‘改革开放永不停步’号召的重要一步。”马鲜萍说。

截至目前,已有英飞尼迪资本、一村资本、东方富海投资等23家知名机构和企业签约入园。

双创孵化模式不断升级,也是高新区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从1993年起,西安高新区探索对科技企业的孵化培育。目前,建成以中科创星、中关村e谷等为代表的双创载体164家。总面积达900万平方米,“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周期物理承载空间不断扩充。

今年5月,比亚迪宣布将启用西安半导体研发中心,这是比亚迪半导体在深圳、惠州、宁波、长沙四大研发和生产基地之外,打造的第五个研发基地。比亚迪在西部地区首次打造的这一研发基地,也将成为比亚迪最新芯片技术的首发地。

“近几年,西安高新区积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给我们提供了新机遇。成立西安研发中心,是比亚迪半导体完善研发能力的关键布局。”比亚迪品牌及公共事业部公关总监罗昊说。

吸引投资:培育产业集群 “大格局”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这座地处内陆的高新区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

1994年,第一个投资千万的外资项目兄弟机械破土动工;2005年,引进第一个投资过亿的外资项目——美光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基地;2012年,第一个投资百亿的外资项目韩国三星电子存储项目落户这里,刷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单一项目引外资的纪录,也是三星电子目前在海外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

从2005年引进美光项目,到引进三星项目设立综合保税区,到2016年批准成为国家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北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心片区的核心功能区,形成了目前高新区以自贸推动开放合作的新格局。

经过30年发展,西安高新区外商投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18年到2020年3年间,高新区新增外资企业数量为55家、60家和63家。截至2020年底,高新区外资企业有1358家,其中投资及产值较大的外资企业为三星半导体、三星环新、美光半导体、力成半导体、应用材料等,主要来自韩国、德国、法国和美国。

西安高新区外商投资有两个特点,一是龙头企业三星电子带动作用明显。三星电子自2012年落户陕西以来,自身累计完成投资260亿美元,带动引进相关配套企业120家;二是先进制造业集群效应明显,除三星电子和美光以外,霍尼韦尔、艾默生电气等企业的投资方向都集中在先进制造业。

30载时光荏苒。西安高新区始终坚持“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实现大发展”的工作思路,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30家,引进百亿元以上外资项目1个,50亿元以上外资项目5个,初步实现了引进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的效果。

三星、美光等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龙头企业自落户以来,带动高新区半导体产业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从一次创业的250亿元提升到现在的2300亿元,吸引了奕斯伟、江丰电子、中兴、华为等一批行业龙头也纷纷落地,初步形成存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马鲜萍说,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首个国家级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等平台在这里的崛起,西安高新区布局再次跃立国家战略新风口,迎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此稿件来源于合作方。本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联系。】

相关推荐
2024杭州银行客户合肥交流会暨合肥项目推介会成功举办

3月22日上午,2024杭州银行客户合肥交流会暨合肥项目推介会在合肥栢景朗廷酒店成功举办。

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部分重点项目再“上新”

​阳春三月,走进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中央创新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在西安科学园,一批研发机构正迅速建成;以润禾中心、中建嘉和中心为代表的多个企业总部办公集群拔地而起……

成都将设立10亿元规模成德眉资同城化科创母基金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召开的2024年成都市科技创新暨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工作部署会上获悉,成都将加快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协同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设立规模10亿元成德眉资同城化科创母基金,支持成都都市圈企业开展联合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