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金融精准扶贫:构建完善体系 形成中国特色经验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唐云 2021-10-22 19:49:51

新华丝路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韩婕)2020年,中国巨大减贫成就令全世界瞩目,在为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中国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也进一步为各国实现减贫可持续目标提供了重要范例。

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面之一,金融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和降低脆弱性的重要途径。中国人民银行积极践行“金融为民”理念,构建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政策、产品、服务和工作体系,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同时,聚焦贫困主体,强化要素投入,精准滴灌,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践行“金融为民”理念,构建完善金融精准扶贫体系

作为金融行业扶贫和中央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双牵头”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构建完善金融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大幅拓宽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效激发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围绕金融支持和风险防范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等四个方面,调动全金融系统力量集中攻坚,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投入,为改变中国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完善金融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统筹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全面规划金融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重点领域的政策措施,创设并完善扶贫再贷款,让低成本资金精准流向扶贫开发领域,降低贫困地区社会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

大幅拓宽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形成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金融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通过综合采取降低信贷准入条件、提高风险容忍度等措施,对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实行差异化管理,有效解决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上系列举措,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得性。数据显示,2020年末,原贫困地区支付服务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达99.7%,全国累计为近1.9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有效激发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金融精准扶贫做法。根据贫困地区带贫益贫成效,因地制宜创新产品服务,形成“银行让利、企业带动、贫困户受益”的带贫益贫机制,增强金融资源承载力。2016年以来,已累计发放贫困人口贷款近3万亿元和产业精准扶贫贷款4万亿元,累计支持贫困人口9000多万人次。疫情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分层次有梯度地运用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并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力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资金难题。截至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2020年全年共支持经营主体3228万户,同比增长19.4%。

加强多元化金融支持和金融扶贫领域风险防范。一方面,创新差异化金融产品服务,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的实施力度,创新易地扶贫搬迁专项金融债券、扶贫票据等多元化产品,满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以及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就学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协同多方构建金融扶贫风险防范、分担和补偿机制,规范以扶贫融资为名违规举债、“户贷企用”等行为,防止金融资金偏离政策目标,促进贫困地区经济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

持续以科技手段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不断向县域乡村下沉。中国普惠产品体系日渐多元,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也开始从原来的金融扶贫扩大到小微企业、“三农”客户等,移动支付服务也进一步覆盖至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也呈现迅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数字鸿沟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精准扶贫经验

中国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不仅形成了全方位、系统性的金融支持体系,还通过牢牢把握“精准识别扶持对象、精准定位扶贫主体、精准实施帮扶手段”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时因势因地制宜地创新金融扶贫政策工具,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满足贫困人口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精准扶贫经验。

尊重市场规律,构建金融支持长效机制。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看来,由于在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金融扶贫与财政等其他扶贫开发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顾雷认为,中国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积极把握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以“保本微利”和“可持续”原则,结合贫困群众实际资金需求、产业项目情况和还款能力,因地制宜提供支持,有效防止片面追求贷款规模造成违规举债、过度负债等现象,形成真正可持续的金融支持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有效发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金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完善融资配套机制,构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运作模式。在顾雷看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更好地发挥金融与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的工作合力,发挥金融与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的工作合力,通过推动搭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对接平台,加大财政奖补政策支持力度,打通金融支农政策落实落地的堵点、难点,提高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和服务能力,强化涉农金融风险防控,充分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深化银担合作,持续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坚决杜绝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深化金融扶贫多方协作,为贫困地区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顾雷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不仅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跨地区、跨部门的多元化金融扶贫体系,还进一步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对扶贫信贷的风险分担能力,加大扶贫贷款贴息力度,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加强各方在信息共享、政策制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协调联动,为金融机构扶贫项目遴选以及风险管理提供便利条件。同时,牵头22家中央金融单位定点扶贫,把定点扶贫“责任田”打造成“示范田”,形成金融行业扶贫和定点扶贫良性互动、相互助力的良好格局。

为国际社会输出中国精准减贫模式

从精准识贫、建档立卡,到减贫路径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再到减贫模式从“输血”转为“造血”,中国通过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精准措施,提升了减贫的整体效能,为中国摆脱贫困的精细有力的抓手。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局长詹姆斯·林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等国际专家均表示,中国的精准扶贫方式为人类减贫探出新路子,对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值得学习的经验。

事实上,在国际扶贫行动中,中国的精准扶贫经验正在发力。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显示,在亚洲,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在非洲,中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医疗等技术合作援助项目;在拉美,中国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帮助受援国当地民众摆脱贫困。

随着中国专家带着思路、方法和技术走向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宁表示,中国减贫方略通过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乡村抓落实的特色体制,利用政府建立的全国扶贫信息系统数据库,通过在贫困地区加大教育和职业培训帮扶力度,从源头促进发展,实现精准减贫,创造性地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核心问题,对国际相关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地区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关推荐
专访:尼加拉瓜希望学习中国的减贫经验——访尼加拉瓜央行行长奥维迪奥·雷耶斯

尼加拉瓜央行行长奥维迪奥·雷耶斯日前在首都马那瓜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尼加拉瓜与中国复交将有利于推动两国在减贫和惠民领域的经验交流、贸易投资及人员往来。

专访:起步早、常抓不懈、重视数字化和发展农村经济——联合国首席经济学家哈里斯谈中国脱贫成就

中国在减贫方面起步早、常抓不懈、用好数字化、大力促进贫困人口集中的农村经济发展等做法和经验都非常值得效仿和借鉴,联合国首席经济学家艾略特·哈里斯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说。

专访:以中国减贫模式为榜样,期待泰中在减贫事业上更深入合作——访泰国副总理威沙努

威沙努盛赞中国取得的减贫成就。他说,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在如此短时间内消除绝对贫困,是一个奇迹。泰国一直以中国减贫模式为榜样,并将中国经验运用到泰国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