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村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城东部,303省道穿村而过,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0680亩,人口1243户6089人。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该村属街区村,境内有国家3A级景区虞姬文化园,2014年被评为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8年被评为AAA级省级旅游村庄;2018年被列入安徽省“千年古村”;2020年被评为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2021年被评为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
谁能想到几年前虞姬村还是典型的集体经济“落后村”,服务群众、开展工作可利用资源少、可使用资金不足,工作推动“步履维艰”,党员群众对村“两委”的认可度不高。“穷则思变”,2018年村“两委”换届后,虞姬村“两委”班子想“致富法子”、谋“发展路子”、最终甩掉了“贫困帽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道路。
盘活资源 “多头并进”发展休闲农业
自2018年村“两委”换届后,经过村“两委”反复研究讨论认为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挖掘资源最大价值是发展的有效途径。说干就干,虞姬村利用中心街区地理优势、种植果蔬农户较多的特点,帮助种植大户流转土地800余亩,先后建成了占地200亩的“生态休闲观光采摘园”,生态园以农业生产资源为主要依托,园区采用现代生态循环模式,将种植、休闲观光、娱乐、研学融为一体,主要种植彩色西红柿、千禧等经济价值高、观赏效果好的经济作物,每年吸纳师生2万余人到生态园开展研学活动。生态园负责人张培说:“大家现在生活好了,生态旅游观光这两年是越来越好干,仅旅游观光收入这一项每年收入10万左右,感谢村里为我提供大棚、土地这些支持。”村级每年获得分红7万元。
虞姬村浩源果蔬种植基地
为了让“闲置资源”活起来,乡村旅游更有“趣味”,党总支委员胡茂胜说:“我们处于灵璧和泗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好,我们周边喜欢钓鱼的人不少,附近也没有什么好去处,如果能利用整治好的汪溏搞垂钓,采取垂钓+餐饮的模式,在垂钓中心请烧鱼较好的厨子,让钓鱼的人周末来钓鱼的同时也能找三五好友聚聚,不仅能提升我们人气还可以增加收入。”虞姬村先后整治汪塘11个共98亩,出租给本村农户,鼓励村民开办垂钓中心,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万元。
因地制宜 “多点发力”打造旅游产业
虞姬村作为千年古村又有国家3A级旅游景点虞姬文化园,发展旅游具有先天优势,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何利用先天优势来弥补后天的不足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又一难题。
近年来,虞姬村坚持“一村两区”的总体构思,打造让游客“愿意来、还想来”的旅游环境。利用距离灵璧县城、泗县县城较近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采摘、农事体验、户外拓展等项目,成立浩园果蔬种植合作社,合作社主动加入全县旅游“一卡通”项目,游客凭一张旅游套票就可以到果蔬大棚进行采摘,此外,利用村里闲置荒地新建1个占地80余亩的拓展训练中心,吸纳泗县、埇桥及宿迁等周边城区的中小学生节假日过来开展拓展训练活动。不仅要让游客玩的好,也要让游客吃的好,虞姬村先后建立大坡农建乐等5个农家乐项目,解决游客的食宿问题。
为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先后争取旅游扶持资金100余万元,新建了游客接待室、导游室、警务室、旅游文化长廊、虞姬快捷宾馆、旅游停车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可以说现在的虞姬村走出了一条“开发景区建新村,建设新村美景区”的良性发展道路。2020年虞姬村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带动就业200余人,助力村集体经济不断增收。
虞姬文化园内景
拓宽思路 “多措并举”带动群众“共富”
虞姬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怎样让村里的群众腰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鼓励群众自我发展,让群众有自己的产业。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党建“网格化”服务模式,从党员干部中选出20名有“致富经验”的人担任网格长,以村民组为基本单位划分网格,网格长逐户走访,了解户中情况,为7户有发展能力和发展意愿的农户介绍了到户项目。
统筹兴建了农贸市场、养老院、小学、幼儿园等公益事业,吸纳300余人就业,积极开发公益岗,为17名收入较低的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将年纪偏大的150余名群众介绍到浩园果蔬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大户去务工。在“村两委”中推行“一人一企”专项服务,为落户本村5家企业提供一对一用工服务,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根据需求将本村剩余劳动力及时介绍到企业务工。
发展愿景
坚持利用好街区优势,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计划五年内再流传土地1000亩,让更多的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优势,围绕楚汉商业街、特色小镇建设,提高虞姬文化园的影响力、知名度、吸引力。计划成立村级旅游服务公司,吸纳村民100余人参与就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服务,鼓励本村群众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小商品零售等第三产业,实现集体经济增收、个人致富的“双赢”目标。(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