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大连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王晶晶 2022-01-10 16:00:04

新华社大连1月10日电(记者蔡拥军、郭翔、张博群)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在科技赋能下,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大连正在积极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努力推进工业从制造向“智造”、从“黑笨粗”向“高精尖”转变,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套年产35万吨聚乙烯的大型混炼挤压造粒机组正在加紧调试。这套打破国外垄断的石化领域关键技术装备,为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装备制造企业注入了新活力。

该公司副总经理贾朝阳说,在成功破解大型挤压造粒机组技术难题后,订单纷至沓来,合同订单金额成倍增长。

从4兆瓦级风机主轴轴承到LNG双燃料超大型油船,从锻焊加氢反应器到335吨智能绿色高效鱼雷车……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大连,正加快“老字号”产业数字赋能,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大连市科技局副局长赵宏志说,大连系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2021年组织“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84个,围绕产业需求“建榜”,产学研协同“揭榜”,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

高科技企业实现新突破

“经过5年的研发,我们的氢燃料电池在零下40摄氏度可以实现无辅助加热自启动,150秒即可达到额定功率。”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刘常福说,这项技术突破拓宽了氢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

新源动力联合3所高校、1个科研机构、5家企业,建立了国内先进的燃料电池产业化平台,主导产品成功应用于多款汽车,装车量已逾千辆,累计运行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

100G激光器成功应用于5G光模块传输,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示范工程投入建设……大连在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创造出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大连充分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增长20%以上,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总数1036家、增长40%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带来新增长

在大连雅立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全封闭的无菌生产线上,一支支流感疫苗正在灌装中。据该公司总经理张玉慧介绍,这家公司与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原辅料检测方法开发、蛋白纯化纯度分析、宿主细胞DNA残留定量分析检测等工作。

“通过产学研的密切合作,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所用,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张玉慧说。

在大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技术要素流动效能不断提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大连转化的“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合成技术”完成了新一代DMTO催化剂工业化生产的成套技术,建立千吨级新一代示范生产线,年均销售收入超9亿元。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2021年大连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336.2亿元、增长28.5%,在大连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38%。

相关推荐
西安高新区发布若干举措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4月25日,西安高新区发布《西安高新区2025年“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举措》,相关举措从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优化,从人才引育到成果转化,全方位打通创新链条,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两区”政策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在14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北京主宾省(市)主题日推介活动中,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姚珂介绍了“两区”北京“两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国家级开放平台,以高水平开放促高质量发展,在丰富消费供给、促进消费升级、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能力上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相关情况。

中国(安徽)科交会征集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创历史新高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将于4月26日-2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主体和投资者将在现场直观感受一个充满生机的创新生态,以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时代“热浪”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