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2月1日发表题为《共同富裕与双循环:中国的发展新模式》的文章称,在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中国国际领导人宣布中国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未来的挑战是巨大的。中国共产党知道,想要实现下一个目标,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让中国在203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必须做出一系列重大转变。
中国在2021年3月通过了“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提出八个要点:优先考虑质量增长而非数量增长;把中国变成技术上自给自足的制造业强国;加快向绿色经济转型;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乡村振兴和智慧城市化新战略减少不平等;继续逐步放开营商环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提升中国在区域和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处理与美国的大国竞争。
中共认识到,中国在一段时期内产生了很多创新和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平等及腐败现象,并导致社会不满,必须予以制止。中国随后收紧了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强对一些科技巨头的监管,控制信贷增长,要求大企业负起社会责任,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对财富进行更合理的分配。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在当前与美国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中国的产业新政策必须在四个市场中脱颖而出:在中国已经领先的市场,必须押注更多的研发投资并减少对贸易和投资的国际壁垒;在中国失去比较优势的市场,必须鼓励企业转向更高附加值的流程,如价值链中的设计和品牌推广;在创新周期很短的市场必须更加注重国内消费和创新;在与国防相关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要确保自主权。
从上述分析角度来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确实是真正的双循环。一方面中国将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但与许多西方媒体的解读不同,中国不会关闭本国市场。恰恰相反,中国的想法是,随着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将与国外市场产生更多的联系,这就是外循环。2021年的数字证实了这一趋势。尽管与美国的地缘政治关系紧张,但在2021年,中国的进出口和外国对华投资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正如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最近指出的那样:在美国和欧盟为中国资本设置壁垒的同时,北京却为西方资本的进入消除了壁垒。当然,中国在自己的领域,应用中国游戏规则,对这些资本进行良好管控。
中国共产党知道,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数十年的增长也带来了不平等和生态破坏,加之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未来数十年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而共同富裕和双循环就是应对这些挑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