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于全球绿色转型至关重要。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进口国,中国正在用南美或澳大利亚等地区取代北美的供应。
欧洲应通过与全球北方国家和部分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来捍卫和推动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改革。贸易政策和气候政策应是两个优先领域。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渴望争取更大的金融独立性,他们开发替代金融体系,以减少对传统体系及对美国主导地位的依赖。
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欧洲也不例外,德国的情况尤为突出。
地缘政治竞争事实上推动着支撑全球供应链的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持续发展,很可能会推动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演变。
本文研究了过去极端天气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以及公共和私人部门应如何防范未来的冲击并尽量减轻其影响。
尽管在国内面临政治阻力,美国企业仍积极参与能源转型。
正在形成的世界秩序是多极化的,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各国将避免结成僵化的联盟,而是采取“对冲”策略或避免在大国竞争中选边站。
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新一轮的创新和增长浪潮,实现其全部潜力的关键在于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广泛采用。
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仍然低迷,风险偏向下行,但将在动荡中保持韧性。
人工智能监管机构在欧盟版权法和与其他国家的人工智能制度竞争之间左右为难。试图改革该法律可能需要多年时间,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
数字交付服务、平台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扩张正在改变贸易和劳动力市场。各国如何在该领域吸引就业和投资、发展国内生态系统,并确保数字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
为将更多储蓄留在欧洲,政策制定者应着眼于制定能为储蓄者带来更高且更可靠回报的政策,从而提升国内市场吸引力,比如打造一种所有欧洲公民都能使用的有吸引力的储蓄产品。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化石燃料导致全球变暖的科学依据进行猛烈抨击之后,中国的减排承诺将成为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的焦点。
欧盟于今年3月公布《关键药品法案》,标志着其从危机管理转向出台积极的产业和准入政策。本简报探讨了欧盟如何通过该法案及配套措施,在这一领域落实开放经济安全原则,增强国内能力,同时保持全球贸易带来的益处,并概述了在确保欧洲药品供应安全的同时,不损害患者获取药品的机会或经济竞争力的具体政策举措。
9月23日,中国正式开通全球首条连接中欧的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全程仅需18天。这条经由北极东北航道的新航线,是北京在全球不稳定背景下增强物流自主性、拓展贸易机遇的战略举措之一。
本报告分析了中国迈向清洁能源未来所取得的进展,探讨了其不断加速和深化的原因,并阐述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影响。
本报告由世界经济论坛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对亚洲碳市场进行了全面审视。
显示 5685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今年前8个月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超20万标箱
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
潮涌新疆70年 丝路新程:立体通道联通亚欧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