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泰国华人潮剧演员的“戏剧人生”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2-03-27 15:07:00

新华社曼谷3月27日电(记者王腾、宋宇)傍晚6点,在泰国华裔较多的那空沙旺府一个偏僻乡村里,灯光四射,锣鼓开场,中国潮剧《洛神》正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

今年54岁的许庆安饰演《洛神》中的曹操,作为泰国“青囊玉楼春”潮剧团的老戏骨,这位来自广东潮州的老生演员,面对台下寥寥无几的观众,叹了口气说:“天壤之别了。”

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刚来泰国演出时的光景,许庆安说,那时潮剧团有100多人,演出时常有上千名观众,而现在潮剧团只剩30多人,观众有时比演员还少。

75岁的伊尔坤祖籍广东,身着红色旗袍的她是台下屈指可数的观众之一。

和伊尔坤不同,9岁的泰国少年素帕空·尼绒让听不懂潮州方言,却在台下看得入迷,作为潮剧团的粉丝,他说:“台上的演员很漂亮,像天使。”

80余年前,“青囊玉楼春”潮剧团漂洋过海,来到泰国。作为泰国潮剧团中的翘楚,剧团曾受邀为泰国王室演出,也曾赴中国海南献艺。

许庆安说:“剧团名字中的‘青囊’是指演员的行囊。”如今,一辆卡车就能装满剧团的全部家当,从曼谷的永久戏台,到四处走穴的戏班,“青囊玉楼春”的变迁也折射出潮剧在泰国面临的困境。

潮剧的观众多为年长的泰国华人,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古老戏剧艺术的受众逐渐减少。泰国如今只剩约30个潮剧团。

“新冠疫情让剧团雪上加霜,曾经每年平均300场的演出,现在已不足百场,”泰国潮剧公会副主席、“青囊玉楼春”潮剧团团长吴桂德说,潮剧不仅是源自中国的古老戏曲剧种,也是连接千千万万泰国华人的精神纽带,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坚持将潮剧发扬光大。

演员的流失,同样制约着潮剧在泰国的发展。

对于66岁的第三代华裔陈素鸾来说,这是她登台表演的最后一年。作为剧团最年长的演员,她8岁时因家境贫寒被父母送进剧团学艺。剧团给了她父母一笔钱,签下8年合同。

陈素鸾至今仍戴着带有父母照片的项链,她说,自己并不记恨父母,因为是他们给自己找到了热爱的事业。

在泰国绵延百年的潮剧,未来将没入历史的年轮,抑或焕发新的光彩,是留给这一代潮剧人的命题,而81岁的泰中戏剧艺术学会创始人庄美隆试图给出他的答案。

成立40余年的泰中戏剧艺术学会,正努力推动潮剧本土化发展。“我们一方面尝试将泰语融入潮剧表演,让更多泰国观众易于接受,一方面计划在曼谷建立中国戏曲学校,培养包括潮剧演员在内的专业人才。”庄美隆说,即使整个行业正在凋零,他也决心为后代保留这门艺术。

午夜时分,舞台上的灯光熄灭,许庆安脱下戏服,钻进两平方米的帐篷。几天之后,他将跟随剧团赶赴下一个演出地点,在这座流动舞台上,继续他的“戏剧人生”。

相关推荐
数字赋能跨境协同: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共谋数字合作新机遇——2025年南亚东南亚数字合作大会暨工贸供需对接活动 数字国家合作对接专题活动在泰国曼谷举办

8月28日,由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泰国数字经济促进局共同主办的“2025年南亚东南亚数字合作大会暨工贸供需对接活动”在泰国曼谷开幕。期间,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思软件集团作为支持单位,共同组织召开“数字国家合作对接”专题活动。

《“数字丝路”在泰国》报告在曼谷发布

为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泰国“一带一路”经济与教育发展研究院、泰中“一带一路”经贸投资总商会及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战略研究中心日前在曼谷联合举办“中泰科技与人文交流合作发展论坛”,并发布《“数字丝路”在泰国》报告。

“亚太能源周”主题边会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举行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能源周”全球能源互联网主题边会4日在泰国曼谷联合国会议中心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