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合肥4月14日电(郑慧 )14日上午,合肥高新区召开“企业上市政务服务创新试点”发布会,正式发布《高新区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实施方案(试行)》,并为合肥芯谷微电子有限公司颁发了全省首张《企业信用信息报告》。
高新区以“信用合肥”为依托,在安徽省以及全国高新区率先开展“以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试点,让企业上市、融资更加便利,为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营造更加优化的营商环境。
合肥芯谷微电子获得全省首张“企业信用信息报告”
合肥芯谷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发和生产,正在筹备科创板上市。“我们向高新区上市办提交了开具信用报告的申请,三天后就拿到了报告,这比我们预想的要快了很多。”合肥芯谷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家兵说,“以前要跑近十个部门开具行政合规证明,现在只需要向一个部门线上申请,大幅缩短了企业上市前期工作的流程和时间。”
一直以来,在申请上市或开展再融资、并购重组等过程中,企业取得相关政府机构的合规证明,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繁琐的环节。企业不仅要向工商、税收、土地、环保等多个部门申请,花费大量沟通成本。而且,在实际开具过程中,缺少法定依据支持,没有相应办事流程,这给企业和机构的协调带来了很多不便,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致力于推动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目前辖区上市企业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合肥市一半。为了推动更多企业上市、融资,合肥高新区瞄准“合规证明开具难”的痛点,在安徽省以及全国高新区中率先试点企业上市创新服务,用“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为企业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加速企业上市进度。
企业信用信息报告包括企业基础登记信息,以及报告期内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重点关注和资质/资格信息等。申请对象为拟在国内外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发行公司债券、场外交易市场挂牌等的合肥高新区注册企业。根据《实施方案(试行)》,首批试点为企业上市过程中开具无违规证明需求比较集中的八大领域,分别为:对外投资、市场监管(含质监、食药监)、税务(含社保缴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
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登银表示,通过区域“经济大脑”的建设,合肥高新区已基本形成政企数据同步交融、企业画像精准构造、要素保障一网通达的数字政府服务体系。而在上市服务模块,高新区也已实现发掘增量、分层管理、要素保障到政策兑现的全流程线上服务模式。因此,经过认真研究和细致探讨,高新区确认了“以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的可行性。
据了解,合肥市发改委率先在全省成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归集全市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公用企业事业单位的信用数据,累计归集法人基础信用数据约1.41亿条,这让高新区的此次试点拥有完备的数据基础。而合肥高新区“区域经济大脑”已入库国科小、高企、高成长企业等达1.82万余家,建成多部门数据信息融合法人库,并接入工商税务、银行信用、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司法舆情等29类149项数据,实现1.52亿条企业数据信息动态更新。
“海量的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为试点提供了有力支撑。”刘登银表示,下一步,为更好推进“信用合肥”平台助力园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高新区将以此次试点为契机,加大力度与市发改委开展互联互动,推进资源共享,探索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进行合作,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在高新区先行先试,为园区企业上市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高新区累计上市公司33家,其中科创板上市7家,过会待发行1家,在审企业2家,辅导备案企业1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