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萧县:做强就业帮扶载体 畅通稳岗就业渠道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2-04-22 12:09:15

今年以来,安徽省萧县按照“延续政策、规范管理、提升效益”的要求,突出“四个坚持”,做强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帮扶载体,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县共有帮扶车间(工厂)94 个,累计带动务工就业2301人,其中脱贫人口908人,占比39.46%,人月均增收2000余元。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镇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利用闲置办公用房、企业厂房、学校房屋等资源,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因地制宜推进村级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建设。杜楼镇利用闲置厂房建设就业帮扶工厂,引进外贸订单出口加工企业玫瑰纺织有限公司,生产床单、被罩、枕套、枕芯等床上家居系列用品,年产值220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庄30余人务工,每月工资3000-4000元不等,同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

坚持与产业融合发展。聚焦“两强一增”,立足本地特色产业资源,围绕“白山羊”“红辣椒”“紫葡萄”“橙萝卜”“绿芦笋”“五彩”产业品牌,着力推行“五彩产业+就业帮扶车间(工厂)+脱贫户”产业就业帮扶模式,做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就业帮扶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路子。马井镇曲里铺村立足当地芦笋产业基础,投入75万元建成16个芦笋大棚,采用“特色产业+就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供种、标准化种植、全程化指导、一体化销售。基地优先聘用脱贫户从事基地的日常管理、芦笋采摘、打包、装箱等工作,吸纳务工人员30人,其中脱贫人口12人,人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

坚持与易地搬迁结合。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集中、劳动力相对集中的特点,在搬迁安置点附近配套建设就业基地、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拓宽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杨楼镇张口社区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威旺宠物用品有限公司,打造以村级工厂为载体的就业模式,建设村级工厂1个,带动易地搬迁群众及周边人口就业200余人,月工资2500元,使广大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顾家增收两不误,真正实现“楼上安居乐业、楼下就业增收”。

坚持规范管理运营。强化政策保障。印发《萧县进一步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管理办法》《萧县帮扶工厂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等文件,确保规范运行。延续就业帮扶车间(工厂)优惠政策,从就业奖补、税收优惠、员工培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帮助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更多吸纳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对生产经营困难的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发放复工复产一次性补贴,帮助渡过难关。

强化多元运维。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就业帮扶车间(工厂)+脱贫户”和“合作社+就业帮扶车间(工厂)+脱贫户”“产业基地+就业帮扶车间(工厂)+脱贫户”等多种模式,充分发挥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带动能力,提高脱贫群众产业发展参与程度。王寨镇齐庄村帮扶车间(工厂)采取“车间(工厂)+居家”模式,脱贫人口可以到车间务工,月工资2400元左右,行动不便,无法外出的脱贫人口也可以居家进行生产加工,月收入1000元至3000元不等,实现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强化服务指导。成立就业帮扶车间(工厂)服务专班,建立帮扶车间(工厂)用工需求和求职人员岗位需求两张清单,有效解决就业帮扶车间(工厂)“用工难”和脱贫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对脱贫劳动力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跟进落实有针对性帮扶举措,努力推动脱贫劳动力由“靠苦力挣工钱”向“凭技能拿工资”转变,切实提高技能务工收入。王寨镇张楼村帮扶车间(工厂)吸纳技能培训务工人员96人,脱贫人口27人,人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

强化过程监督。县人社、乡村振兴、经信、纪委、财政等部门成立联合监督组,定期对就业帮扶车间(工厂)生产、经营、销售、用工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确保持续发挥效益。按照生产经营规模、吸纳就业能力、助推群众增收效益等情况,通过“转型发展一批、支持新建一批、有序退出一批”,对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实行动态调整。(王莹)

相关推荐
安徽泗县生态环境分局:送法进企业,“暖企”零距离

近日,安徽宿州市泗县生态环境分局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泗县深能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开展“送法暖企”活动。

安徽泗县房管中心:积极开展企业走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4月28日,安徽宿州市泗县房管中心主任徐峰带队,对辖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安徽泗县大庄镇:人大代表助力营商环境再提升

近日,安徽宿州市泗县大庄镇人大代表积极开展企业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企业运营情况,倾听企业心声,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