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美媒:中国仍是全球通胀“局外人”

来源:美国《华尔街日报》网 责任编辑:赵娜 2022-05-10 15:18:34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5月8日发表题为《中国仍然是全球通胀急剧上升的局外人》的文章称,在全球通胀飙升的情况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抵制住了通胀。中国3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1.5%,而2021年全年CPI同比上涨0.9%。

相比之下,美国3月份的年通胀率为8.5%,是198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欧元区,4月份的年通胀率达到创纪录的7.5%。世界银行说,2021年,109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约71%的国家通胀率达到5%或更高,是2020年底的两倍。

尽管本周公布的最新数据预计会显示中国的通胀率略有上升,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数字不会超过政府设定的2022年通胀率3%左右的全年目标。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作为美国通胀重要来源的消费需求目前在中国极其疲软。这也是因为中国采取了包括价格管制和贸易保护主义行动在内的激进策略,以防止输入型通胀流向消费者。  

中国仍然需要应对输入型通胀,因为它从国外购买大量石油、天然气和谷物,而由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等因素对供应造成的冲击,这些商品的价格出现了飙升。  

去年10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出厂价格通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造商为进口原材料所支付的价格)同比上涨13.5%,创下近26年来的新高,不过3月份该指数又回落至8.3%。不过,中国保持了巨大的战略性商品储备以遏制价格压力。

去年11月,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一名官员说,中国的小麦库存目前可满足1年半的消费需求。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说,去年底,中国的大米储备足以满足103%的年需求量。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经济学家伊莎贝拉·韦伯说,中国还可以让国有企业和国家储备体系充当缓冲器来吸收必需品更高的进口价格,从而不会马上把它们转嫁给消费者。

“中国政府格外关注价格的稳定,”韦伯说,“他们对于基本价格的重要性有着非常强烈的意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说,中国还利用贸易政策来控制物价。

相关推荐
外资金融机构“看多”中国经济前景

近期,多家外资金融机构表示,随着扩内需政策持续显效,各项措施加力,中国经济积极信号增多,凸显韧性和活力。

英国经济学家: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英国经济学家、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约翰·罗斯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健,投资效率高,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相信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健发展。

财政部回应标普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8月7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发布报告,决定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和展望“稳定”不变。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就记者提问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