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兰州新区,何以兑现“十年之约”?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2-05-30 11:35:00

从不被外界看好的“一张白纸”起步,到近年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并成为甘肃外贸增量新引擎。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经过十年来的潜心修炼,如何仗剑走天涯,兑现“十年之约”,备受外界关注。

在中国武侠小说里,对于出身平凡、名不见经传的“潜力股”侠客,常有“十年磨一剑”之说。十年来,兰州新区从风沙“常驻”的连片戈壁荒滩,嬗变为满目滴翠、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生态新城。更为亮眼的是,其进出口总额从不足0.3亿元增长到81.5亿元、增长了271倍。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对甘肃增量贡献率超50%。

“虽然机会很多,但引来了愿意投资的商户,却找不到可以投资的地方。”十年前,一位兰州主政官员曾感慨道,“两山夹一河”呈条带状分布的特殊地形,长期严重制约着兰州经济的发展,地势平坦的兰州新区,正好可以解决制约兰州经济的发展瓶颈。

彼时,承载着几代人梦想的兰州新区,作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一度无限荣耀,甚至引起周边省区市的“艳羡”。但自然环境恶劣的“先天不足”,以及背靠欠发达地区的“支持有限”,使包括不少当地人在内的坊间“不看好”。即使“举全省之力”有了城市的雏形,也还是招来“空城”“鬼城”等持续不断的争议与质疑。

这正如一个默默无闻的侠客,所面临的“江湖之路”充满无尽的凶险与挑战。但其“硬条件”也显而易见:位于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中心地带,处于“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位置;对内辐射六省区,对外辐射中西亚、南亚、欧洲等海外地区……

“成立之初,招商太难,不仅客商不看好,自己也觉得不好。”兰州新区经济合作局一位负责人坦言,随着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5年这一状况逐渐好转,以前“有商就要”,后来项目质量决定能否进入兰州新区,不仅质量提升了,效率也翻倍了。

兰州新区“吸才能力”也在持续走强。据官方统计,到2020年底,人才总量达到6.5万人,较成立之初增长24.2倍。今年初的线上线下大型招聘会,还吸引了台湾女孩、加拿大“海归”等。而在楼市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今年前5个月,兰州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月均增长率约12%,价格同比增长2.75%。

近年来,兰州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3个开放平台和粮食、肉类、跨境电商等8个特殊口岸业务走强,铝期货指定交割库规范运营,并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随着兰州新区对外开放水平日趋成熟,引领带动效应逐步凸显。2021年,当地对甘肃省外贸增量贡献率逾35%。今年一季度,其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30%。

在兰州海关综合业务二处处长张彤看来,兰州新区持续高歌猛进的对外贸易发展并非偶然,随着一些加工贸易和深加工结转项目陆续落户,其中有很多未来潜在的外贸发展企业,因此兰州新区外贸发展仍有不少潜力可以挖掘。

兰州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刘汉鸣说,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开放平台,今年将支持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与兰州国际空港实现联动发展,打破联通壁垒,对符合条件的货物、物品实施便捷进出区管理模式,实现出港入区无缝对接。同时,通过升级跨境电商管理平台等一系列“组合拳”,促进区内外贸新业态稳定发展。

对比十年前,被国家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寓意为“修成正果”的兰州新区十年之约,正方兴未艾。

十年磨一剑,兰州新区已开始谋划新的“黄金十年”,即加快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做大有色金属、木材、粮油等贸易总量,助推“陇货、甘味”走出去,实现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争取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积极申创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

相关推荐
兰州新区:构筑向西开放新高地

近年来,甘肃省兰州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发挥“座中六联”的区位优势,加速建设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多式联运中心和物流集散枢纽,构建以“综合保税区、国际空港、铁路口岸、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为骨架的立体化开放平台体系。

乘风而起 展翅腾飞——兰州新区构筑向西开放新高地

造型形似中国传统饰物“如意”的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成为兰州新区陆、空、海三条“丝绸之路”大通道同向发力的重要见证。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兰州新区正以开放之姿拥抱发展机遇,以腾飞之势书写向西开放新篇章。

甘肃兰州新区进出口贸易额突破450亿元

近年来,兰州新区持续深化“区港联动”发展,培育形成了机电装备、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及综保区内电子产品、粮油、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多元外贸业态,探索“平台+通道+产业”发展模式,进出口贸易额突破450亿元。